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国际争端区分为"政治性争端"和"法律性争端",旨在证明"政治性争端"的非裁判性。一旦"政治性争端"突破国家同意的过滤网进入国际裁判领域,不得不采用法律方法解决,裁判者参循国际政治逻辑,审慎司法,以便为日后此类争端的政治解决(外交解决)留出法律上的空间。对于国际争端的解决,中国虽未使用"法律性"和"政治性"的术语作简约的类型化区分,但实际上恪守"政治性争端"的非裁判性本义及其引申原理。中菲南海争端构成一起典型的"政治性争端",对于该案菲律宾的诉求和临时仲裁庭的裁决,不但需从法律上证明其枉法性,而且要从国际政治上揭示其离经叛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当前,以纺织品为代表的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争端主要由美国挑起,手段也从原来的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手段,发展到现在的"非市场经济条款"、"特保条款"及临时保障措施等.中美贸易争端除了客观存在的巨大贸易逆差这一表面原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国内政治愈益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与众所周知,南海争端本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问题,日本无关。但是,日本出于种种考虑,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  相似文献   

4.
争端解决机制是自由贸易安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一个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对贸易协议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RCEP而言,构建一套争端解决机制显然十分必要。目前,依据司法水平的高低,主要有三种争端解决模式,即政治解决模式、混合解决模式、司法解决模式。在RCEP构建争端解决机制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模式则受到经济联系程度与相对实力差距、成员方数量、成员方愿意提交管辖的领域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在RCEP争端解决机制构建方面,需要重点围绕争端解决的适用范围、磋商机制、时效、透明度等内容来展开,同时东盟现有的五个"10+1"FTA将成为RCEP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中国作为推动RCEP谈判的主要国家,应该坚持在RCEP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中采取混合解决模式,通过设计争端解决机制的涵盖领域,对不同优势领域进行特殊安排,并推动建立常设机构来保障争端解决机制的实施,而且中国应抓住RCEP争端解决机制构建的契机,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随着钓鱼岛问题的持续发酵,中日两国的关系迅速降至冰点,有关钓鱼岛归属问题的争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从国际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购岛"行径是非法和无效的,钓鱼岛是我国不容争辩的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6.
郑雨霆 《法制博览》2013,(3):103-104
随着国际社会间投资活动的日益增多,随之而产生的争端也与日俱增。妥善处理这些争端是维护国际投资市场的重要保证。"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专门用于解决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议,解决的方法包括仲裁和调解。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里,普通仲裁程序并非一种辅助性工具,而是与专家组程序并举的、可作为专家组程序替代选择的一种争端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7.
赵国军 《国际展望》2013,(2):84-100
冷战结束前,南海问题并未进入东盟的议事日程。自1992年首次关注南海局势以来,东盟正逐渐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逐渐形成了南海问题的"东盟化"构想。根据这一政策构想,东盟希望按照"东盟方式"确立的原则解决南海争端,同时以国际法编织的规则网络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东盟既宣布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中立,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表明它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东盟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东盟作为地区组织的总体利益考虑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推动,也有区域外大国的干预。从长远看,南海问题"东盟化"面临着内部分歧严重的困难,但短期内却极有可能为东盟创造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东盟化"可能使中国今后在处理南海问题时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东盟"集体行动"的压力。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坚守底线,利用好围绕南海问题的两组矛盾,抓住关键国家,推动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程万军 《工会博览》2013,(15):51-52
自从21世纪日本拉开"小泉新政",中日两国关系就进入了"冰川时代".期间虽有乍暖之时,但总的说来,冬夜漫漫. 时光流转到2012,这中日建交四十周年的纪念年份,却成为中日关系再起波澜的争端年,美国亚太新战略、钓鱼岛争端、日本政坛右翼化,令"四十庆"敷衍了事,不欢而散. 东方这两个举足轻重的"非常邻邦",如今到底是敌还是友?  相似文献   

9.
雷志华 《南风窗》2012,(20):26-28
东亚的岛屿争端并没有因美国的介入而得到解决,甚至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但美国在这一地区强化同盟关系、调整军事部署的战略目标却正在——实现。奥巴马政府如何在亚太推进"再平衡"战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月16日开始的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看点。因为帕内塔的到访,正值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急转直下之时,美国需要通过展现对日本这个关键盟友的"承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周边国家对华"近而不亲"的困境愈发凸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具有非对称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美日的势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介入和离间等是导致"近而不亲"现象的影响因素。化解"近而不亲"困境,不能只依靠公共外交,还需综合运用其他手段。  相似文献   

11.
雷志华 《南风窗》2012,(16):34-37
中国希望和平解决争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不是"打"出来的。但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要有打仗的准备,没有保卫自身利益延长线的军事能力,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中国增强军事能力不是为了打仗,而是要确保利益受到合理的尊重。首相表态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外相高调宣布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日本政府似乎摆开了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对冲"的架势,这些外交动作在中日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 亚、越南8个国家相邻或相向,尚未与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划定国家管辖海域(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边界;与日本存在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争端,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存在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归属争端。如何解决上述海洋划界争端问题,维  相似文献   

13.
"琉球主权再议"的提出,激活了沉睡多年的琉球问题,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中国的琉球政策提供了契机。琉球主权问题,可以再议;提出"琉球主权再议"诉求的适格主体应当是琉球人民;琉球主权再议的内容,是恢复琉球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中国的琉球政策,应当视中日关系的走向进行灵活调整,但绝不应被钓鱼岛争端所绑架,而应有其独立的稳定的政策目标。中国在琉球主权再议问题上,完全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引导琉球问题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安全合作是解决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下,东北亚安全合作面临着历史恩怨、领土争端、民族主义、信任缺失等四大障碍。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障碍对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负面效应,而且能为安全合作提供基本条件和必要动力,提高安全合作水平。但是中美两国竞争性的供给模式导致区域公共产品相对不足,影响了东北亚安全合作的持续深入进行。文章认为,应从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水平和发挥中国的大国作用等三个方面来改善与提升东北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海湾战争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硝烟散去,世界的目光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焦点——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战后中东面临重组;人类要在此谋求新的和平与安全。无论在中东、在西方,还是在联合国舆论一致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是中东实现永久和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正>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的南海争端,经历了岛礁主权争夺、油气资源掠夺和岛礁主权固化三个阶段。以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法庭和2014年中越船只在西沙海域冲撞为标志,南海争端正朝着复杂化、扩大化趋势发展。如何有效管控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17.
WTO与民族牌     
时卫干 《南风窗》2007,(13):66-66
达能与宗庆后之间所有的争端,都来源于以娃哈哈命名的第三块业务:非合资公司。据达能公布的数据,以娃哈哈命名的非合资公司数量有几十家,总资产近56亿人民币,2006年利润高达10.4亿人民币。根据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合资时的合同,国内任何企业要冠以"娃哈哈"品牌生产食品,必须获得合资公司的正式授权,而非合资公司并没有得到授权。"娃哈哈"品牌属于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公司所有,但却被以关联交易人宗庆后家族名义所控制的非合资公司无偿使用,这就是娃哈哈事件的真相。双方的争端,事关规  相似文献   

18.
在吸收和借鉴学术界有关外交决策认知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心理学理论中的"受害者心理",并以1959—1962年中印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阐释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受害者心理"支配下的信息解读、形势评估以及方案选择。当中印领土争端凸显后,印度决策者的信息解读无视中国方面的善意信号与和解姿态,甚至一味夸大其敌意和威胁;与此同时,印度决策者高估己方立场和主张的合理性,并据此选择行动方案。印度决策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的重大偏差,是"受害者心理"影响外交决策的消极后果,是中印边界纠纷升级为边境战争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季烨 《台湾研究》2014,(2):39-45
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是《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简称《两岸投资协议》)中体现两岸特色的重要制度创新之一。相较于传统双边投资协议中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而言,两岸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除了引入两岸私人投资争端解决方式,还规定了投资者与投资所在地一方投资争端的协调、协处和调解等多元化机制,实现了单方规定的协议化和国际实践的两岸化,从而有效降低了两岸投资争端的“泛政治化”风险。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两岸投资补偿争端的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8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依据《1974年贸易法》宣布对华启动301调查。但依据美国早前承诺,美国不能仅仅依照本国调查结果,擅自对中国采取单边报复措施。目前,中美经贸合作呈现积极态势,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已取得重要进展,双方正商谈开展一年合作计划。展望未来,中美经贸合作间的一些重大问题仍然亟待解决,特别值得紧惕的是美国贸易新政出现无视WTO争端裁决的新趋势。从WTO实际运行看,美国是WTO争端解决机制最积极的使用者,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较好地维护了自身利益,无视WTO争端裁决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