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宗海 《当代世界》2010,(6):52-53,56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复杂难题,对中印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近30年来,两国先后开通了除通常外交渠道以外的四个特别对话机制:中印边界问题副部级官员会谈、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会谈和副外长级磋商、中印边界问题外交和军事专家小组会议,以及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等。  相似文献   

2.
试析发展中印关系的几大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界领土争端、西藏问题、中巴关系以及安全问题,是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几大障碍。由于印度坚持边界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几十年来一系列事态的发展,边界领土争端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以解决。印度对西藏仍抱有“缓冲区”的意图,并且欲利用西藏和达赖作为与中国打交道的一张牌,中印之间的西藏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几十年来,中巴已经形成“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印巴之间的敌对越来越加深;中巴之间的边界协定和军事合作尤其令印度敏感,致使中印关系不可能亲近起来。印度认为中国是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威胁”,近些年来,印度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和加强“东向”的军事合作,致使中印相互之间的不安与防卫不可避免。在正常的状态下,这几大障碍难以克服。  相似文献   

3.
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中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是制约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平谈判解决的进展甚微。从社会制度差异、地缘利益冲突、政治经济竞争等层面探究这一问题十分必要,但从政治文化维度解读,将裨益于我们对两国边界问题及谈判僵局的深刻理解。中印边界之争,表面上是两国领土主权之争,但牵涉的是两国民众心灵深处的政治文化认知差异,这些差异上升到国家认同的层面,使两国关系受到重大影响。在新时期,中印双方应加强沟通和理解,只有解决了"信任赤字"和"理解赤字"问题,才可能在边界问题谈判解决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田昌林 《法制博览》2014,(2):135+129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围绕边界问题,中印之间出现严重分歧,并于1962年发生边界武装传冲突。本文从中印边界现状入手,阐述了中印边界争议问题的历史发展,着重梳理分析了双方存在的争议焦点。  相似文献   

5.
印度对华安全认知是多维的,分别涉及到共同邻国、地区和全球安全、中国国防现代化、核不扩散和国际核控制机制等方面.印度对华政策与行为深受其安全认知的影响.中印关系的改善,双边互信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对中国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和对华安全认知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美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各自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几十年来起伏跌宕。美国、苏联曾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印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南亚的战略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印关系中原来的苏联因素已经消失,而俄罗斯国力衰微,对印度的影响力曾经一度急剧下降。印度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寻求新的战略伙伴,积极向美国靠拢。美国和俄罗斯在加强与印度关系的同时,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中国。中印美俄试图建立平稳互动的正常关系。  相似文献   

7.
2011—2012年的中印关系中,一方面常规交流合作平稳推进,另一方面反常斗争竞争也有发生,友好交流与合作中伴有疑惧和摩擦。50年前的中印边境战争和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引发印方产生安全疑惧的主要原因。中印发展壮大不可避免,安全互信障碍必须消除,关键是要抓住历史机遇彻底解决边界问题。惟有如此,中印才能集中精力专注于各自的发展,结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打造经营亚洲文明中心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印度在中国外交议程中的地位十分独特,中印关系兼具多重属性。印既是能与中国等量齐观的新兴市场国家,又是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关键邻国;既在双多边场合中对中国开展合作与借重,又在战略上视中国为主要防范对象;既利用美西方对中国进行牵制,又自主、自立和自尊,立足让自己坐大,拒当他国反华棋子。在多年实践中,中印两国逐渐摸索出一种相邻大国之间独特的相处之道,可称为"中印关系模式":即在领土主权和战略信条上存在重大分歧背景下,两大邻国仍能有力管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虽然我国对所有邻国一视同仁地实行睦邻政策,都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它们通过谈判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但是与邻国印度之间的边界问题,却并未像中缅、中尼、中阿、中巴边界问题那样得到圆满解决.不仅如此,还在1962年冬,在中印边境发生了一场军事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被迫进行了一场历时一个月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和总理瓦杰帕依先后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均表示摆脱1962年大规模边境冲突给两国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启中印友好合作的序幕。而当年两国士兵的枯骨早已融进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土壤中,只有矗立在藏边风雪中的塔格拉山脊和潺潺流淌的克节朗河作为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和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的划分(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西藏解放使印度“缓冲国”的梦想破灭,印度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前进政策”,不断在我国境内建立据点,蚕食我国领土。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印度坚持要中国让出大片领土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担任总指挥,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何家产负责指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印度正在接近吗?印度总理瓦杰帕伊6月访问中国,中印两国签署了《双边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揭开了中印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亚洲两个世界人口大国的握手将影响这一地区的未来。本刊选取一些各国媒体的不同观点,是想给读者一个有关中印关系走向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吸收和借鉴学术界有关外交决策认知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心理学理论中的"受害者心理",并以1959—1962年中印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阐释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受害者心理"支配下的信息解读、形势评估以及方案选择。当中印领土争端凸显后,印度决策者的信息解读无视中国方面的善意信号与和解姿态,甚至一味夸大其敌意和威胁;与此同时,印度决策者高估己方立场和主张的合理性,并据此选择行动方案。印度决策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的重大偏差,是"受害者心理"影响外交决策的消极后果,是中印边界纠纷升级为边境战争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印两国关系是中国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中印两国自建交以来,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缔结了友好关系,也经受了暂时的冲突和一度的挫折,并在关系恢复中走向成熟.时至今日,中印两国关系又有着新的发展合作的空间与领域更加广阔,在边界问题上双方已进行了三轮会晤,以期达成基本满意的方案.印度新政府继续推动中印两国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地发展,两国关系进入成熟与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的文明、独特的历史和相似的奋斗目标。中印关系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朝初期。尤其是两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无论其规模和内容,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不可比拟的。两国的交流延续了两千多年没有中断,  相似文献   

16.
彭念 《南风窗》2013,(23):78-79
在没有可行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出台之前,中印都认为必须保证边境地区的暂时稳定。辛格实现两国总理年内互访,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双方缔结了中印边防合作协议。1962年10月20日之后的一个月,中印在喜马拉雅山展开一场激战,中国称之为"对印自卫反击战",而印度称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印经济互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的疑惧抵制姿态成为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现实挑战。中方需要开放各种渠道,耐心等待印方对这种机遇的再认识、再参与;中印增进共识的沟通渠道是多样的、畅通的,中印首脑定期互访、多边会晤是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中印首脑多边会晤四大常设平台可以发挥多边沟通作用、促进互利发展;在发展战略的契合与对接、金融机构建设与货币互认兑换、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方案研讨与高铁项目合作等方面,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已经取得不少共识与成果,中印经济互利发展不是从零起步,而是扩大战果。遭遇暂时困难的中印关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存的东方理念引领下,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实现经济互利发展,进而促进亚欧大陆大联通、推动亚洲世纪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外交展现出更为进取的姿态,希图从地缘政治格局的"平衡力量"转型为"领导力量"。莫迪政府外交政策调整在"印太"地区、中印双边关系层面均有明显体现。在"印太"地区,印度通过与美、日等组建"小多边"机制因应中国崛起,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印度还牵头打造由其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以应对中国"涉入"南亚。在中印关系层面,尽管有边界争端等"新老问题"掣肘,两国在经贸合作上仍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安全上印度对华仍存在"战略焦虑"。在中印高层均有意愿引领两国关系发展基础上,中印需建立基本战略信任,从消极方面进行"止损",并增加彼此之间新的信任。  相似文献   

19.
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最重要的近邻,其对中国周边战略的身份是综合性的,进而也是中国周边地区战略形势演变的一个常量,这既是由印度的巨大体量所决定,也源于中印整体关系特别是可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还体现在印度对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上。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印度的快速崛起,其对中国周边战略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在迅速上升。印度作为中国周边战略形势演变的变量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中国对印度力量的评估、美国等大国对印度地位与作用的看法以及印度的自我定位都处于变动之中。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大变量的最终驱动力主要来自印度的发展及印度由此增加的力量将用于何种战略目标。因此,印度的何种身份以及在哪些领域对中国而言更为重要,是中国对印度战略的重要决定因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大可能具有助力中国的正面意义,但中国仍需要从大局出发制定促进稳定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印度应该被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中国应致力于促进和塑造与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亦有必要应对印度将中国视作主要对手而来的各种消极现象,全力遏制将中印关系导向对抗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05年4月9日至12日,应印度共和国总理曼莫汉.辛格的邀请,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一致认为,中国总理此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印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揭开了两国友好合作的新篇章.国际舆论对中国领导人访印以及中印双方达成的一系列共识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总和占世界总人口40%的发展中大国,如果能够携手发展,互利合作,将对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媒体更形象地把中印两国在新世纪的合作称作"中国龙"与"印度象"的握手,惊呼两者合作的能量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