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类本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人的价值需要、人生的意义和人对自由幸福追求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出发,对"以人为本"进行人学解读,认识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走出"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晚年是否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东方社会道路"理论?这是一个严肃的理论话题,它关系到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从马克思的文本意义、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视野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等方面分析,马克思晚年并未形成这一理论;不能把不属于马克思的思想附加给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有社会交往"理论"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颖春 《理论探讨》2007,1(6):53-55
很多文献注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但我认为社会交往问题之于马克思并不能构成"理论"。马克思的"竞争"思想可以更为合理地解释生产力发展动因,竞争导致进步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机制的概括。与"社会交往"思想相比,马克思的"竞争"思想能够很好地融入唯物史观体系,因而具有"理论"特征。至于马克思有关"社会交往"的论述被称之为"观点"比较适宜。如果出于尊重马克思本人提法的考虑,可以统称为"竞争—交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划分社会形态不必采用以前的五阶段论,三阶段论即可。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论是与"实践人本主义"并存的天才创意,"异化劳动"论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由"国民经济学"这一形而下的科学理论提升(不是科学逻辑推导)到形而上的实践人道主义。故它在《手稿》中处于非常特殊的"中介"地位。"劳动异化"论是从经济科学通向人道哲学的"云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那么未来哲学性理想社会就要扬弃异化复归人的理想类本质、理想的脑体劳动和共产主义博爱关系,马克思由此天才地创意出当做人道主义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哲学性理想或理想性哲学。  相似文献   

6.
"物质变换"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本论》中,"物质变换"一词有两重含义:自然生态含义和社会经济含义,而该词的社会经济含义是马克思的发明。正是在这两重含义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理论分析,把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12)
类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理论,探究了人的本质问题、存在问题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为人的自我认知和解读提供了人性根据。类哲学是在马克思"类"概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观点重新解读而形成独有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解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解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把他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界定为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必须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先验结构"语境,即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目标、阶级和国家消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论述中去理解.同时,还要正确把握"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的关系,把两者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奉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4)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问题成为时代主题之一,人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进行理论探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这同样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极大兴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思想,人学思想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要先从其理论来源和早期发展状况来着手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深层次的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挖掘,对它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进行探讨,把它放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才能够真正得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直接对立物和代替物,并把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被看作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集合,是首先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在此条件下能够使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成为现实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这样一个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建立在如下一些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  相似文献   

15.
"语境原则"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一大成就.对马克思理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的研究,不仅要回到"文本",更要回到"语境".语境是文本的基础,语言的"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马克思理论有两个不同的语境,一是理论背景语境;二是实践语境.在这两个不同的语境中,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在批判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用于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除了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更有必要提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地位,并把这种理论当做一种认识和分析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发挥其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所采取的是"世界历史"的立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思维方式",就是"历史世界化的思维方式",或曰"社会发展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性原则"和"有机论原则"以及"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人也有人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长期以来一直和人的本质与人性纠结在一起。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时期对这三个概念做了科学的区分: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人性是指人从动物兽性中分化出来积淀起来的人之为人的一系列善良特性。人的本性只有一个,就是需要。人的需要本性作为人永不竭尽的渴望和动力,使人处在发展常态中,是人类历史的源头和起点。人类的需要历久弥新,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要在需要及其满足中来理解历史。而整个历史如马克思所说,"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所以,要正确对待人的需要,要把"需要"看作激活生活和历史的一把钥匙,"需要"衰竭,社会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变成一潭死水。但同时也要对不合理的非正当需要加以遏制,在发展中不断地提升正当需要,满足长远需要。马克思的理想正是人类的未来将"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生活和劳动。  相似文献   

19.
贾萌飞 《学理论》2015,(6):41-42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道路上行走了很久。他认为通过人的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时期只有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尚未意识"才具有革命的敏锐性;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文化剩余物"和"乌托邦剩余物"相结合的产物;最终,要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要付诸社会主义革命,布洛赫的"战斗的乐观主义"激励人们要保持革命的状态。加深对"希望哲学"中几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暖流"意义,也可以明晰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沈健 《学理论》2010,(5):39-40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人自身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以抽象的先天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脱离了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变,这使马克思深化了对人的认识,把“人”“从天国拉到人世”,从而阐述其与众不同的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