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虎视中国,占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且有计划地实施着。中共洞悉日本的狼子野心,深切认识到中华民族将面临巨大灾难,因此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多年以来就一直在为争取全民抗战不懈地努力。对外发布各种新闻稿,揭露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和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狼子野心从1930年7月开始,中共中央就不断地通过自己的通讯社向世界各国发出新闻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和企图占领全中国的狼子野心。例如,1930年  相似文献   

2.
副标题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报告。作者王良。这是一部较简明的日本侵华史 ,起于 186 8年的“明治维新”,迄于 194 5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者的目的 ,在于叙述自“明治维新”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后 ,是如何一步步对中国进行侵略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同时 ,作者之所以要“立此存照”,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实公诸于世 ,是感于日本至今仍存在着一种复活军国主义的倾向。作者在引言中列举了如下事实 :1982年 ,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 ,把日本“侵略”中国改为日军“进入”中国 ,为侵华战争翻案 ;1986年 ,日本文部…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继续与扩大,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1937年6月上台的日本近卫内阁立即接受了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意见,利用对日有利的国际形势,迅速扩大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4.
80年前,日本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人》2005,(15):4-9
占领、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之一。以1931年发动“9.18”事变为标志,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1931年侵占东北三省,1933年侵吞热河,进至长城一线;1935年侵吞华北;1937年蓄意制造卢沟桥事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的方针是集中兵力,向我中原地区和长汀中下游进军,摧毁中国主力军队,占领中国富庶腹地,夺取中国丰富的物资,支持其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6.
在列强侵华史上,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一个有着十分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殖民侵略机构。从1906年到1945年,它在中国大陆从事侵略活动达40年之久。满铁的历史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火在中国大地上整整燃烧了14年.为了达到其罪恶的侵略目的,日本帝国主义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建立了为人所不齿细菌战部队,研制、生产细菌生化武器,直接用于侵华战场.日本侵略者对这段历史一直讳莫如深,但历史不容篡改,当事人的证言、日本战犯的口供和至今仍存的历史遗迹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为人淡忘,反而历久弥新,向人们展现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起点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站在抗战最前线的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同日本侵略者奋战6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14年反法西斯战争。本文拟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一、“九一八”事变使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40年鸦片战争中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纷纷侵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9.
《党史纵横》2007,(8):62
抚顺战犯管理所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改造日本战犯及其他战犯的机构.1950年7月,战犯管理所收押了从前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的969名日本侵华战犯和国内其他单位移交来的13名日本战犯.这982名战犯虽然只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少数犯罪分子,但是他们所犯的罪恶却无可辩驳地暴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这些灭绝人性的战犯,在侵略中国期间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骇人罪行.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罪行累累,其中在肇庆的罪行主要体现在狂轰滥炸、滥杀无辜、奸淫妇女、强征劳工、焚烧城乡等方面,给肇庆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是肇庆历史上最惨痛、最残酷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评“东亚联盟论·政治独立”的实质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东亚联盟论·政治独立”的实质及影响□史桂芳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侵略理论。它们或直接为日本政府采纳,成为其制定侵华政策的理论依据,或间接地影响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我认为要深入抗日战争史、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对侵略政策、侵略罪行的研...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全国愤慨,举世震惊,日本帝国主义极力掩盖其侵略中国的事实,称之为地方性事件。国际联盟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派出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来中国调查事变的真象。日本军警宪特对调查团住地严密监视,极力阻挠中国人与之接触,以掩盖其侵略罪行。奉天城内阴云密布、杀气腾腾。但有一位医学专家,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置生死于度外,奔走联络仁人志士,搜集调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罪证,并整理成卷,译成英文,交送国联调查团。此人就是著名爱国人士刘同伦。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2006年8个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均为合格,允许使用。这是自1982年以来的又一次审定通过否认、美化日本侵略的右翼教科书事件。这一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几十年来,日本一些阁僚及右翼势力不仅不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进行反省和道歉,反而处处为其侵略行为辩护,甚至公然鼓吹"侵略有理"、"侵略有功"等谬论,妄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对日本教科书及右翼人士在日本侵华战争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我们理当依据事实分别加以剖析和澄清。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于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以及后来演进成的太平洋战争,把整个亚太地区推入了战争的深渊。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的斗争中,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5.
刘春杰 《世纪桥》2015,(1):10-12
东北烈士纪念馆作为鞭挞日本侵略罪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强化公众关于东北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的记忆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东北烈士纪念馆发展历程却经历着艰难、探索、浩劫、开放和挑战。本文以东北烈士纪念馆发展历程为主线,结合日军侵华罪证做为馆史沿革的佐证,全面地对东北烈士纪念馆发展做出综述,运用实践与发展史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推动东北烈士纪念馆各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到现在已近59年了.在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看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早已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但是,时至今日,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势力,仍在喋喋不休地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妄图篡改日本侵华史,复活日本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17.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上海军民奋起抵抗,是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此后,在每年的1月28日,中国共产党都会开展大规模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内容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宣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经过和抗战精神为主,方式主要包括开纪念大会,发表宣言、通知、决定和告群众书,发布社论、纪念文章、诗词和歌曲等。借助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旨在树立正面的革命形象、抨击国民党的投降卖国、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及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年底,日军铁蹄即踏入安徽,进行野蛮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1938年,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调整战略,变"速战速决"为"以战养战",对安徽沦陷区的经济资源,尤其是对煤、铁矿藏和粮食等战略物资疯狂掠夺,以支撑其长期军事侵略行径.  相似文献   

19.
雨馨 《红岩春秋》2009,(3):79-84
《日本松室少将最近对关东军的秘密情报》从走私问题、中国官民、浪人活动、共产党与共产军、找口实、对华工作六个方面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国内的各种情况及各方情形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说明,并由此提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可能性、迫切性、方式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起到了鼓吹、催化和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军对安徽矿产和粮食资源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年底,日军铁蹄即踏入安徽,进行野蛮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1938年,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调整战略,变"速战速决"为"以战养战",对安徽沦陷区的经济资源,尤其是对煤、铁矿藏和粮食等战略物资疯狂掠夺,以支撑其长期军事侵略行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