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共同富裕的经济性、共同性、渐进性从不同维度促生了共同富裕的伦理精神。道德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共同富裕最基本的是经济富裕,共同富裕的经济性揭示了道德深厚的物质基础。关切人是伦理学的基本使命,共同富裕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人,而且在精神生活上尊重每一个人,共同富裕的共同性关切了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尊严。渐进性共同富裕具有的民族必然性进一步激发了共同富裕的民族进取精神。加强对共同富裕伦理精神的探讨,理论上对于深化共同富裕的价值合理性研究,实践上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美好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东超 《党建》2022,(2):35-3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把握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在占有、利用和创造社会精神资源以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活动中,感受到精神享受与满足的总体性精神状态,基于个体、社会、国家层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明确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久久为功、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厚植物质基础、夯实文化建设、突出价值引领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摆脱精神贫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理论逻辑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明对精神生活向往的思想承续;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从实践逻辑看,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应该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耦合和构筑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5.
周泉刘同舫 《探索》2022,(5):165-17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需要,是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力和精神创造力,使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积极进取的总体性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性受制于物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它既以物质生活繁荣为基础又能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并在物质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呈现出自身特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有在人的本质需要及其历史发展的总体性状态中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立足人的本质需要和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怎样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问题,为谋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含多层价值追求,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价值追求到解决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都内在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中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是人民生活各方面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大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体现为个人精神、社会精神以及民族精神都具备更充盈、向荣、自信的力量。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也需要在物质生活、社会文化、法律制度、人才教育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建构,加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高峰  陆颖 《理论研究》2024,(1):71-80
乡村精神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人民共同富裕内涵的重要维度,它既是走向乡村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表征。正确理解乡村精神共同富裕内涵的幸福要义,需要在历史的维度中明晰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逻辑关联。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乡村精神共同富裕,其内涵指向充分涌现的自由时间、积极构建的和谐劳动、自尊自信的精神样态,旨在摆脱乡村场域内的精神困境。乡村精神共同富裕需要给予人们更多精神的关切,在物化逻辑的扬弃中追寻精神自由、提升精神境界,并依托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劳动实践,在自由劳动的联合中创造乡村精神生活新图景。  相似文献   

9.
魏泳安 《探索》2022,(5):177-188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刻度表现为“三个层次、两个维度”,即“三个层次”为物质生活层、公共文化层和精神生活层,“两个维度”为空间维度(纵向差异性)和时间维度(横向发展性)。“三个层次”体现于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发展性两个纵横坐标之中。基于刻度,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物质生活的现实掣肘问题、公共文化的效能不足问题、精神生活的模糊认识问题。着力于补齐短板,需要从发挥物质生活可行能力的基础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增强精神生活问题的价值和制度回应等三个方面着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夯实、供给优化和需求导引。  相似文献   

10.
文丰安 《探索》2023,(4):151-16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包含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方面,这是共同富裕整体性概念中的多维表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为坐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理想追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探寻理论之源,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从“国家—社会—群众”的框架来看,现阶段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面临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性不强、人民美好物质需要与社会精神供给不对称、群众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匹配度低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和文化产品创新;传承文化底蕴,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贯追求。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考察这一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富民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手段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可以凝炼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完善社会教育机制、舆论引导机制、道德建设机制与法律规范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同心”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集中体现.宁夏回汉人民充分认识“同心”精神的科学内涵并积极践行,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一种有效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在诸多产业链上与市场连接起来,创建"党群致富联合体",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桂北农民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6.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富裕社会状态以及通向这一状态的路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必须指出,如果看不到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富裕与我国共同富裕的本质区别,就极易将共同富裕与普遍富裕混为一谈,满足于将“反贫困、反不均”导向普遍富裕(包括手段和结果状态),进而不知不觉地在意识形态上犯“右”的错误;反之,如果看不到两者的共通之处,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视其为一种绝对的排异排斥关系,则极易犯“左”的错误,阻碍反贫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既能看到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又能看到两者包含着差异性的共通之处,才是完整的合乎事实本来面目的合理认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力量在总体上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它将通过政治的(人民国家)、经济的(公有制)、社会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力量)方式或支配或节制或约束或影响资本(包括公有的、私有的)的行为方式,进而摒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局限性,超越普遍富裕的局限性,实现共同富裕。当然,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将实现共同富裕,还只是从可能性上讲的,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还必须在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永不停顿地构建、孕育、发展人民性,以充盈的人民性为基础、为导向构建和发展共同富裕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共同富裕”成为了亮点之一,在“先富”向“共富”转变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再提“效率优先”了,“注重公平”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坚持“效率优先”更具有不容轻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文化走出去的前景是光明而令人振奋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即坚持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及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即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有利于”;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嬗变的过程,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为世界提供政治文化思想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要以政治文化世俗化为目标,创新发展主流政治文化,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批判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大力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