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参政议政的科学化是民主党派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各民主党派从完善党派的参政方式和提升参政能力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总结自身参政经验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实现科学、有效地参政议政奠定坚实根基的社会历史过程。当前,民主党派必须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加强参政理论建设,完善相关法制,培育参政人才,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民主党派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2.
参政议政的科学化是民主党派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各民主党派从完善党派的参政方式和提升参政能力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总结自身参政经验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实现科学、有效地参政议政奠定坚实根基的社会历史过程。当前,民主党派必须在坚持执政党领导的前提下,加强参政理论建设,完善相关法制,培育参政人才,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民主党派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3.
参政议政的科学化是民主党派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各民主党派从完善党派的参政方式和提升参政能力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总结自身参政经验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实现科学、有效地参政议政奠定坚实根基的社会历史过程。当前,民主党派必须在坚持执政党领导的前提下,加强参政理论建设,完善相关法制,培育参政人才,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民主党派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4.
参政资源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根本前提。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资源内容丰富,构成复杂,是一个包含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民主党派进行参政议政过程也是其不断消耗自身资源的过程,积极加强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建设,必须促进其参政议政资源体系的优化,在做到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加强参政理论建设,培育参政人才,完善参政议政的各项法律制度,积极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5.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一项基本职能。增强参政意识,提升参政能力,是民主党派政党建设的核心内容。民主党派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逐步形成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共产党在绩效、制度和政治价值取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诉求上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升参政能力。凝聚核心价值认同,在政治实践中提升参政能力主要通过价值认同的形成,逐步增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意识;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增强人们对政治体制和政治理想的价值合法性的认同;完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不断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和实效。  相似文献   

6.
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以新形势下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给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带来的新要求为研究背景,以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现状为依据,力求从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式和途径入手,提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主党派要履行好参政党的参政职能,就应抓好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健全参政议政机构;建立参政议政成绩通报表彰、参政议政信息交流、参政议政档案、参政议政宣传制度,以搞好参政工作,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前瞻性、主动性,也促进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依然面临较多问题。当前,要进一步提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就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创新参政方式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民主党派在政协中参政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参政议政的制度化程度不够、政府信息的公开性不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够。要破解这些制约因素,发挥其参政作用,就须健全、完善支持其参政的制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时代和历史对民主党派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各民主党派只有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方能与中共同舟共济,共同完成这项宏伟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务民主党派作用发挥得如何,参政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条件,即取决于执政党各项参政措施的落实程度;二是内部条件,即取决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所能达到的程度(包括成员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及其历史使命的认识程度;对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人才的储备及其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程度)。这些都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参政党的职责,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中国务民主党派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以便适应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 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提高民主党派参政水平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主党派需要搞好思想建设,不断提高成员的觉悟和政治素质,才能把握好参政议政的方向,找准参政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的确立,使民主党派的政治职能由以前的民主监督为主转向参政议政为主。民主党派要履行好这一职能,必须强化其参政党意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特点和历史使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主要强化其政治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特色意识。强化参政党意识,必须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成员政治素质;传承民主党派优良传统,保持参政党的政治特色和进步性;同时还要在参政议政实践中强化参政意识,提高参政水平。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是实现高校党组织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领导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高校民主党派成员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多党合作的有利保证。文章对高校做好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增强参政履职意识、加强教育培训、代表性人物带动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建设的新思路、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时代,网路舆情为提升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参政议政能力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目前,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利用网络舆情反映社情民意的效果较好,并且能够紧密结合政治生活和联系民生,但是也存在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利用网络舆情开展重要参政议题的程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为此,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应进一步强化利用网络舆情参政议政思想认识,探索完善网络建设、利用网络舆情参政议政的制度建设和组建网络舆情参政议政人才队伍等举措,不断提升参政议政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有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即"参政"与"议政"。当前,在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实践中,"参政"与"议政"两个层面存在一定割裂,一定程度上出现"参政者不(善)议政,议政者不参政"现象,影响了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改变这种现状,各民主党派还需进一步拓展"议政"、"知政"两个平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H市民主党派为调查对象,窥斑见豹,发现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参政意识不强、专业能力不够强、界别优势不突出等问题。为此,要从进一步提升民主党派人士的参政意识、增强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专业能力、引导民主党派人士形成参政议政的界别特色三个方面来优化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是多党合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能力,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一环,应切实提高认识,把民主党派工作摆在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位置;支持民主党派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发挥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职能;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积极拓展实现监督的形式;推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的发挥,突出其主体作用;加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和民主党派机关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该有与共产党相匹配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和参政水平。由于自身理论建设、履行职能等准备不足的原因,决定了各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的迫切性。参政能力包括政治把握能力、建言献策能力、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求真务实能力等,各民主党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参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参政能力,提高参政绩效。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作为参政党,应深入思考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问题;中共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更好地去履行参政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治职能。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生命线,也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参政理念,不断提高建言献策能力;需要挖掘丰富的参政资源,不断提高特色取胜能力;需要健全科学的参政方式,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