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0月,随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解文进等多起诈骗案件的判决,存在多年的京城医托诈骗患者的犯罪行为.终于被集中打击。而在审判过程中。黑心院长解文进、门诊部承包者张伟、无良医生王进海.以及散落各处的黑心医托.曝光了京城医托潜规则,也将这个利益链条上形形色色的骗术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2.
罗雯瑶  黄冲 《政府法制》2009,(19):46-47
餐馆要收取餐具消毒费、开瓶费,酒店12点退房,买打折商品和特价商品不能质量三包……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明确提出“挑战消费潜规则”。据中消协不完全统计,已在各地征集到800余条消费潜规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53人参加),仅0.6%的人表示“没遇到过”消费潜规则。  相似文献   

3.
李力 《法庭内外》2007,(12):31-33
上google网上一搜,会出现“约有4,600,000项符合潜规则的查询结果”,虽然最早这一名词出现在娱乐圈,但不久“潜规则”一词就替代了各行各业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易。除了娱乐圈。其他行业一提“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地都知道那大多特指金钱交易或权钱交易。  相似文献   

4.
最近沧县检察院牵头召开支农惠农资金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座谈会上,令很多涉农部门感到头痛的是“潜规则操作”下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感情投资”该不该人罪问题。作为基层官员,要有所为,就要“跑部进钱”,通过“潜规则操作”“感情投资”打通“人际关系”.努力吃到偏饭,争取项目,地方得到优惠,称之为“有作为”为老百姓办了实事。  相似文献   

5.
“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定帮忙。”是时下官场上一种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在这个潜规则下。收了钱一定办妥事;办不妥事则退钱。是托人方和帮忙方达成的默契。然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杨多铭.却倒在这个潜规则下,他严守这个潜规则。被认为是“很够朋友”。而对方却认为他收了钱不办事,恼怒地不断对他进行举报.真可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最后导致这位正厅级的大法官落马。  相似文献   

6.
唐代名臣李吉甫深明时政,为相时勤政为民,追求公平正义。但他也遭遇过“潜规则”,虽说只是一段意外插曲.但今天看来,仍然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福建男青年陈某在网上自称“女大学生”,通过网聊认识肖先生并表示愿做他的情人,诈骗百万元“诚意资金”后却销声匿迹。2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诈骗案件。  相似文献   

8.
杨照东 《中国律师》2008,(10):90-92
任何一种诈骗类的犯罪.按法律规定都需要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缺少“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就不构成诈骗类犯罪。 然而,当一个人客观上确实实施了欺诈的行为,确实因欺诈而获得了他人的财产,主观上又确实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作为辩护人.我们能否有勇气仅以“主观要件缺失”为由为其做无罪的辩护?  相似文献   

9.
一、“潜规则”与近代中国的落后“潜规则”一词是吴思先生的发明。为了完整地准确理解潜规则的定义,我们先看看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对潜规则一词的解释。吴思在该书的内篇首页中写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官吏集团极为引人注目。这个社会集团垄断了暴力,掌握着法律,控制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它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命运。对于这个擅长舞文弄墨的集团,要撇开它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  相似文献   

10.
3名陕西、四川籍男女使用化名,合伙到高平市进行婚姻诈骗,骗得1.6万元“彩礼”后“撤退”。近日,高平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远赴湖南省长沙市,将涉嫌诈骗的网上逃犯吴丽娜押解归案。  相似文献   

11.
“收人钱财,替人办事”虽是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在时下的官场一些人中却颇有市场,一些腐败官员总是收了钱财才肯替他人办事,自然,办的事也多是上不了台面的事;而求人帮忙者,因获得了利益,对此也不声张,使“潜规则”交易不暴露。这种“潜规则”使党风、政风受到严重影响。广西武宣县六峰山林场副场长兼党支部书记何建把,官虽不大,却颇懂“潜规则”,在有人找上门来时狮口大开,向他人索取巨额钱财,但因职权所限,为他人办不成事后,却又认准对方不敢声张,不按“潜规则”将钱退还。堪称“牛人”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丁一鹤 《江淮法治》2010,(10):26-27
2010年4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了中国司法史上诈骗年龄最大的嫌疑人周志评诈骗一案。这个年已百岁的老骗子伙同被告人肖宛妮和王胜坤以“解冻民族资产”为由,骗取了一个美国双料博士74.9万元。  相似文献   

13.
所谓“潜规则”,就是隐藏在背后的和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而又实际起作用的规则。 时下,“潜规则”存在于我国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严重地阻碍着法律法规的执行,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是一种典型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4.
孙欣 《法律与生活》2009,(10):16-16
“贱女孩”案件开庭的消息再次在舆论界掀起对“潜规则”的讨论,这距离韩国女星张紫妍自杀不过月余,“潜规则”的旋风又从韩国刮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审判》2010,(4):60-60
“民以食为天”,1元钱虽然不多,却深深地关系着民生。在很多行业的“潜规则”面前,法律所带给人们的便是还社会一份公平与正义。该案的判决,打破了餐饮行业消毒餐具收费的“潜规则”,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典型案例。对此,本刊采访了本案的主审法官陈锦璇。  相似文献   

16.
黄明琪 《江淮法治》2013,(14):34-35
22岁的马鞍山待业青年童某,自称父亲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谎称有“渠道”帮人疏通关系,诈骗安徽最大象牙走私案主犯29万。近日.由马鞍山市花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童某诈骗一案,经二审法院审理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  相似文献   

17.
白丁  陈佳  关芳 《法庭内外》2006,(3):29-31
一对长期在京城房地产界屡骗不爽的“情侣”,竟然被一个初出茅庐的“骗子”一下子骗走了45万元“好处费”。被骗的北京广厦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陈健民和情妇张馨茗为出这口恶气.设计将诈骗他们的“骗子”自某挟持到某星级酒店,在勒令白某返还欠款的同时向警方报案。但是。陈健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白某供出这起诈骗的幕后指使者竟然是和自己联手诈骗别人的情妇张馨茗和自己的手下李浩刚,陈健民更没有想到,正是这次报案,引出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诈骗奇案,也把自己和情妇一同送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服务很重要,金融服务须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特别是金融法治服务创新,关键在于帮助“金融人”防范金融欺诈风险,而防范金融欺诈风险的关键又在于揭露经典金融骗术。经典金融骗术一般有“十二头”:金融来头诈骗、金融空头诈骗、金融改头诈骗、金融盼头诈骗、金融彩头诈骗、金融甜头诈骗、金融噱头诈骗、金融指头诈骗、金融撞头诈骗、金融搭头诈骗、金融磕头诈骗、金融床头诈骗等。经典金融诈骗之风险防范,可以围绕“六不”进行:不贪;不信;不傻;不独;不急;不弃。  相似文献   

19.
<正>如今,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治理难题。电信网络诈骗往往涉及有组织的跨国犯罪,呈现出集团化运作和新型技术支撑的特点,且正不断更新诈骗手段和运作模式。面对电信网络诈骗中持续变换的“黑化技术”,如何通过各类反诈“利器”来发现和阻断电信诈骗,无疑是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钟志强 《人民调解》2008,(10):40-40
曾几何时,中国的“酒文化”中形成了“不喝醉不够朋友”的潜规则。觥筹交错中.有人欢喜有人忧。本故事中的王某。喝酒喝成了“亡”某.一醉解了千愁万愁,却让两个家庭从此愁白了头。所幸人民调解及时介入,促成双方握手又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