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春 《求索》2013,(9):162-164
莫言小说在叙事姿态、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都有其独特选择。这直接影响着小说文本风貌与意蕴的生成以及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的表达。莫言的小说叙事采取“作为老百姓”的叙事姿态、“无知”的叙事视角、“稚拙”的叙事伦理,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大叙事”中的俯视姿态,突破了“权威”话语的束缚,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在善恶伦理里贯彻着一种慈悲,在苦难叙事中透着人性的亮色。将底层老百姓的原生状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刘书勤 《理论月刊》2005,(11):128-130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对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莫言小说叙述中的一大特色.从不同的叙述模式看,他作品中的儿童视角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形态经验自我型的、混合成人视角型的、纯粹儿童视角型的;从儿童所"看"所"视"的内容看,他的儿童视角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洞察社会世相的"向外看"和反观、省视个体生命的"向内看".而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小说的叙述姿态和审美情调等则内蕴着莫言作品中儿童视角的情感发生机制及其复杂的心理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叙事的叙事人视角在制作文本时都是媒体的即“我”的视角,而新闻叙事文本内的视角和聚焦与文学叙事比较则是不同的,各有其特殊内涵。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对二者进行选择与调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4.
周梦博 《青年论坛》2014,(3):139-146
莫言小说创作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既是莫言小说创作的素材,又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因此,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莫言小说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探讨莫言小说的创作,可以拓宽莫言小说研究的视野;通过揭示民俗文化对莫言的影响,探索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莫言清醒的民俗学意识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思维,决定着小说的民俗化倾向;通过分析民俗文化在莫言小说中的影响、表现及其作用,探讨莫言小说中的意象所蕴涵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5.
戴永课 《湖湘论坛》2007,20(2):57-58
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但突破的重点与方式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但人物心理刻画的视角与方法以及对"人"关注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在叙事语言上,茅盾用词华丽铺陈、细腻生动;老舍则惯用纯粹的北平方言口语,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小说是文学作品,但更是文化思想的结晶。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从乡土链、地方性知识、"种的绵延"这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大学生中对莫言小说的不同评价。莫言小说在形式上追求新奇,而内容上却始终表现出扎根乡土文化的情结,贯穿着乡间知识的渗透,发散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莫言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民间文化有切身的了解。他以百姓的思想去创作小说,以巧妙的方式构思着文学,对近世以来的中国有多角度的揭示。因此,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过去由于宋话本篇目的不确定性,常常"宋元"并论。由"说话"伎艺发展而来宋话本,在叙事结构的设置和叙事视角的控制上,保留了"拟书场"的叙事模式,同时宋话本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的叙事视角是一种男性化的叙事视角 ,文本贯穿着男权中心主义 ,无论是叙述者还是被叙述者 ,其目的都旨在弱化女性社会地位和强化男性主体意识。本文通过对唐传奇具体作品的分析 ,对这种现象进行梳理 ,并以此期待科学、文明的社会性别观  相似文献   

9.
曹淑萍 《求索》2011,(7):221-222,25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开拓者,詹姆斯小说在语言、文体、叙述策略上都有重大创新。语言结构句式冗长,盘根错节、结构繁复、大量使用圆周句和悬念式结构,且欲言又止、用语典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认识。他把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整套从创作到批评的小说理论体系。涉及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小说创作、小说的功能、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叙事手法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10.
莫言小说世界的基本元素,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已经就绪。作为童年叙事的发端,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意象营造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的批评空间。《透明的红萝卜》也是莫言小说艺术大厦的重要奠基石,此后的众多作品几乎都可以在这个中篇里发现艺术生发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王雪颖 《求索》2013,(2):148-150
莫言小说的欲望书写.其独到之处在于以不同于政治伦理规训的人性与生命的价值尺度对欲望及其内蕴进行评判,同时对僭越式的欲求冲动所蕴含的争天抗俗的潜质做出本体性揭橥。这与巴塔耶“异质”哲学中反抗世俗社会规约的“在外面思考”的价值论思考范式.以及巴塔耶的欲望哲学中注重“邪恶”欲望的违逆力量的“异质”本体诉求两者暗合。莫言小说的欲望书写与巴塔耶的“异质”哲学互为互文性的揭示.绽现了莫言小说经由欲望书写唤醒人内在超越力量的独特思想光泽。  相似文献   

12.
"青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关键词之一,百年中国文学史也可以看成是百年青春发展史,通过对"青春题材"的小说进行梳理,试图勾勒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发展的一个总体的格局和一个大致的轮廓,虽然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青春总会逝去,但是文学却可以永远处于"青春"的行走状态,从这个角度看,文学与青春是有着不解之缘的,文学是人在未知中探求理解,在纷杂中寻找真实的一种尝试,这也正是"青春"的某种隐喻。  相似文献   

13.
陈晓益 《前沿》2014,(3):238-240
本文从人文科学面临的表述危机,新新闻主义以及新闻叙事视角多维视野考察实验新闻,认为实验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媒体在处理如何描述社会现实、记者的主体身份与报道的关系以及新闻叙事视角变化的综合结果,从而突破从静态的新闻文本去分析实验新闻在新闻技术操作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反叛运动产生于二战后的“富裕社会”. “富裕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消费社会和“公司化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压抑,导致了广泛的反传统和反现代文明的社会思潮.它对于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綦宏光  杨雪芬 《青年论坛》2007,3(4):140-142
主观战斗热情是七月派小说叙事的基点。其叙事具有浓烈的情绪性,表现为浓墨重彩的酣畅叙事,以极端化的叙写,展现人物动荡而又芜杂的心理世界。七月派小说的丰富内蕴受到单一贫乏语言的限制,酣畅叙事与语言奴役造成对峙和胶结,共同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凸显着文本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汪正平  张旭春 《求索》2010,(10):227-229
《福》是对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仿写。借助女性叙述者苏珊的讲述,库切把小说的时空从当下的南非远置到鲁滨逊时代的荒岛,赋予小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文学寓意。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作家如何采用多重变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来质疑作者的权威性,打破文本与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解构父权和殖民文化霸权,瓦解抑制女性话语的意识形态机制,暗示女性群体用潜在的抵制话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7.
现代民俗小说的叙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俗小说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并将其与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从而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现代民俗小说作家解释民俗生活世界的叙事类型包括异地追忆怀旧型、民间体验采风型和综合历史方志型;同时他们对民俗内容的表现又分别采取了多方位全景式的叙述、以民情民性为主的叙述和以民俗事像为主的叙述等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  相似文献   

18.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4,30(5):106-109
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尽管并不存在像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之间那样的明显"断裂",但其间依然显示了独特性。后现代小说在叙事方面显示出如下特征:对作品的复制与多重复制,融合事实与虚构、现实与神话、原创与模仿,消解文学不同类别和体裁的界限,叙述主体的"本体论"运用与戏拟式变换,不可靠叙述者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9.
毛杰 《求索》2014,(11):136-141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小说绣像并非总是仅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而存在,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作为图像的存在常常具备着独特的叙事功能与价值。如果我们从小说史实际出发,兼顾口头及书面这两种小说叙事方式,那么绣像对于小说叙事的具体干预至少包括其对说唱伎艺的参与、对文本的建构、对叙事之触发与辅助这几种具体方式,这大体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小说绣像参与叙事的主要方式,亦是我们以图文关系、图绘内容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小说图像叙事内在机制考察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陈伟华 《求索》2008,(8):178-180
在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基督教文化深入影响其符号层、结构层和功能层等各个层面。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既是内外两股力道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