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对正义观念作了多重限定.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是由公开的正义观念调节的社会.罗尔斯的正义政府也关注评价制度,正义感的普遍形成是评价制度完善以及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标准,是秩序社会的道德支撑.按照正义原则形成的行动的欲望即正义感的形成以及如何普遍获得的问题对于罗尔斯所论证的“组织良好的社会”的构想和当今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晓阳 《求实》2012,(2):59-62
正确地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从政治心理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分为理性思考型、情绪宣泄型和舆论煽动型三种类型。从政治价值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对于发展政治民主、促进政治自由、推动政治正义既具有重要意义,又构成严峻挑战。从政治发展来说,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一是要扩大网民数量,缩小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之间的差距;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克服网络民意与政治文明之间的裂痕;三是要注重观念引导,避免网络民意与核心价值之间的背离。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掌握网络思想舆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4.
周月辉 《奋斗》2004,(7):38-39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达到千万,居世界第8位。网络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它不但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而且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庞大的网民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  相似文献   

5.
网络群体极化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途径,一些组织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方式来聚众并采取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主要有三个:群体自身原因、政治社会事件刺激和网络的互动传播。群体思维弱智化、责任感分散及选择性接触是群体容易极化无法摆脱的因素;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矛盾又为极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此外,在虚拟的网络传播中网民、互联网企业和一些意见领袖的推动都会促进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引导网民的政治方向、完善网民的智能结构、塑造网民的主体性人格及满足网民的精神诉求。当前,我们应通过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安全隐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舆情中存在歪曲失真信息泛滥、网民群体极化倾向严重、境内外不法分子恶意操纵、国外敌对势力渗透性入侵等隐患;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等问题。要从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机制等方面进行化解。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标志,其自身特点和相关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聚焦与研究,而关于互联网在阶层分化与群体交往中所起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却并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更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当下中国社会,互联网作为目前最大的群体利益与民意表达空间,如何合理有序的促使网民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平台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在网络中的话语与行动是既对现实世界中核心事件的群体表达,也是个体身心遭遇与生活情绪的反映,是现实社会身份的象征与异化。所以,关注与促进网络平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正确的引导与吸收网络民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与应用网络平台,并为解决其产生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教育目的而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它与对象个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主体性、受制性、中介性等基本特征以及个体社会化、教育与管理、心理与活动等主要功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发展趋势是由高度同一性的规训式群体转变为社会网络群体,由诸多社会网络关系构成的复杂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存在的常规样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近十几年的发展,学生群体已成为最大的网民群体,其规模和人数远超其他网民类型。研究生是高学历群体,对这一群体网络使用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周建国 《学习月刊》2009,(11):31-3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开始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是.许多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逐渐被网络互动所代替.一种新的虚拟社会形式——网络社会——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里.反映到政治生活里。人们可以看到.网络已成为政府与网民之间互动的一种全新方式.网络成了官民沟通的重要工具和桥梁。网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官员也开始通过网络来倾听百姓的要求和呼声.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但是.网络在给国家政治生活带来这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注意和亟待规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的分析.揭示网络监督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以期建立政府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方法.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一要坚守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网民;二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素质;三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制定网络政策、法规;四要建立网络文化运行体制;五要加强网络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中广为流传,可以适时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如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共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等。在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精心挑选网络流行语、充分利用网络群体的力量开展教育、运用实例教学弘扬主旋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关注网络流行语,并分析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7)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集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大规模多频次的爆发。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尤为突出,其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相比,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作为整个网络群体中最典型、关键的群体,是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改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以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网络已经成为了反映舆情社情的重要阵地,网民在网络上参与公共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关注和聚焦干群矛盾、贫富差距、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这些频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表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往往比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还要严重,因此,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给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必须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监管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