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挂靠车辆是指以公路运输企业名义从事客货运输,而车辆产权属个人或其他单位的车辆。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初期,它起到了盘活企业闲置资产、开拓融资渠道、创新体制、搞活企业的作用,但随着运输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挂靠经营方式的种种弊端也暴露出来,并严重地制约了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挂靠车辆异军突起  我省公路运输企业规模普遍小而分散,包袱重,底子薄,资金匮乏,车辆老旧,经营机制单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的缺陷暴露无遗,尤其是缺乏自我改造资金。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求生存,从拓展融资渠…  相似文献   

2.
对铁路企业站段党政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的思考曹力,丁吉祥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铁路企业站段党政班子成员一般实行的是单一任职的领导体制,应该说这种领导体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它对推动企业工作,完成运输生产任务起到...  相似文献   

3.
新工人阶层的形成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由农民阶层向工人阶层转变的中间环节。其中有利益驱动、社会认同、制度政策因素等原因。完成这种转变不仅需要对现有的社会利益关系进行再调整,对已有的社会认同取向进行再转换,而且要求制度改革、政策完善和实现阶层融入。  相似文献   

4.
领导班子建设的几个问题张国琛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适应这场变革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真正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治坚定、勇于改革、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洁务...  相似文献   

5.
《求索》1987,(3)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除了有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起作用外,还存在计划经济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它们构成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共同支配着社会主义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战略决策,为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本文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雏形阶段,由单纯依靠政策,到不仅依靠政策,而且依靠法制的过渡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过渡”是新旧体制交替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涉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诸方面的大变革。它的根本任务是要冲破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起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再就业问题的成因1必然性因素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下岗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  相似文献   

8.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劳动力的质量状况与发挥程度对发展社会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新技术革命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作为农村市场的主体──农民,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在市场经济中奔小康的需要,这是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一、农村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农民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收入不是根据对社会产出的贡献大小来决定,而是以平均主义分配来决定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打破了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9.
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条件探析□王乃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却总是跳不出计划经济的框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宏观调控的转变,必须把计划经济的基础转变为宏观调控的基础,即把...  相似文献   

10.
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使民族贫困山区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关键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改革问题,一个是生产力如何发展问题,对于民族贫困山区来说,因经济、文化、社会发育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困难。困难之一:市场观念淡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山区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了留下自己消费的部分外,基本上由国家统一收购,无需农民自找市场,自行销售。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民族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市场观念淡薄。一是干部仍然沿袭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工作方法,“年初下达计划─…  相似文献   

11.
王莹  张非非 《半月谈》2004,(18):70-7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的艺术院团,是长期由国家拨款扶持的事业单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困扰,多数剧院团经费缺乏,步履艰难,艺术生产力受到束缚。面对这种情况,沈阳杂技团近年来勇敢突围,大胆探索,推出“剧目股份制”,在全国剧院团中率先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黄永红 《重庆行政》2010,12(1):22-25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由传统型社会转变到现代型社会的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轨,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适应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要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通过城乡统筹,转变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要从经济资源行政配置为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分开,转变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也必须依赖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经济由追求数量向优质高效转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除了依赖技术创新之外,还必须依赖于经济体制、生产经营方式、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经济理论、思维方式、农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创新。 一、经济体制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以市场机制调节农业经济运行,配置农业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实现这一本质上的根本变化,应抓往以下关键方面: 关键之一是要…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8,(12):35-37,44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为克服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弊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艰苦探索,克难攻坚,在困难重重中突围,在坚定信心中挺进,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北省情的国企改革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为将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侵略扩张理论的海外基地,日本依照其"总体战"理论对伪满政权实施了全面的军国主义化改造。日本当局的政治控制政策,经历了关东军控制下的极权体制,再到实践《基本国策大纲》等一系列"国防"政策,以及最后在"国防国家"总动员体制下疯狂压榨我国东北人民直至覆亡的过程,其实施过程体现了中国东北实际情况与日本侵略者意志之间的动态交互。"总体战"体制下日本在伪满洲国所实施的政治控制措施,既是其反人类罪行的又一铁证,也是日本无视客观经济规律与道义准则的军国主义体制覆亡过程的缩影与见证。  相似文献   

16.
党政领导班子的适应期过渡问题初探巢纪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这对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来说,势必要实现从领导和驾驭计划经济到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其自身建设方面,就出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社会治安复旦大学副教授杨心宇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是自上而下人为推动的。它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穷途末路、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为顺应经济规律的要求而被发动起来的,具有既负重又快速前进的特点。严格地说,目前我国正...  相似文献   

18.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研读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注和谈话,找准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构想,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失业,这个人们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的问题,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其实,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目前,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人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同时就选择了失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失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这就要求打破以政府为中心,以计划命令为手段的旧的计划经济模式,将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将经济规律作为市场运营的准则。由此,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立市场规则,向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促进市场发育,维护市场秩序的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