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凌亢 《瞭望》1992,(36)
陈元方同志从省委负责岗位上退下来后,又主持省新编地方志工作若干年,两年多以前离休了。最近突然寄给我该省地方志刊物一份,内有他所写《新编地方志不记述“文化大革命”是对我国现代史的歪曲》一文。标题引人注目,内容更发人深思。不准许新编县(市)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  相似文献   

2.
《理论导刊》1992年第2期刊发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以坦诚的历史精神和明若晴空的文字,率先对近两三年来新编地方志在记述“文革”问题上存在着的若干“左”倾教条主义思想观点及其危害,进行了深层次地评析,并深刻的总结了陕西编志经验.可谓一篇掷地有声的文章.笔者作为方志学研究人员,完全同意陈文  相似文献   

3.
近读《理论导刊》第2期发表陈无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对陈文关于编志工作应排除“左”的干扰,设专志(章)实事求是地记述“文化大革命”这一观点完全赞同.县志是一县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作用.无论是县级领导者,县以下各级干部、工作人员,或者是庶民百姓,只要阅读本县地方志,就能弄清本县状况,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指导自己行动.县志要发挥其本身作用,就得稽实求真、秉笔直书.  相似文献   

4.
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在本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了望》、《文摘报》《方志研究》、《云南方志》、《陕西地方志》、《南郑县志资料》等报刊转载或摘要,本刊也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支持陈文观点的来稿,择要刊发了两篇.鉴于如何历史地记述、评论“文革”,不仅仅是地方志方面的,也是多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有一个争议的问题,我们现再将《了望》1992年第36期凌亢同志的文章和李德运同志的来稿予以转载、摘要刊登,作为这一问题探讨的小结.  相似文献   

5.
继功 《瞭望》1982,(12)
前不久,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在太原召开了第一届常务理事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建议》。指出:“定期地、普遍地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料编纂新型的地方志,以此掌握全国的省情、市情、县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新编地方志的主要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千秋大业。”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九年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科学的结论,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几年来,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宣传《决议》的过程中,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使人们对“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深入研究“文革”历史的时候,许多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彻底否定“文革”,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为此,本文试就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广大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最好的纪念─—怀念陈元方任登第日前到西安来,听省地方志的同志说,近一年多来,陕西出版的县志都设有《文化大革命》专志。我听了很高兴。我说,这对对陈元方同志最好的纪念。元方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两年前,他满怀对砍杀《文革志》者的无比愤慨离开了我们。陈老...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选集》,(下卷),已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这本选集,收入了周恩来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在党、政府和军队的领导工作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的珍贵成果,完整地反映了他在建国后的全部工作历程。 《周恩来选集》 (下卷)收入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反映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周恩来为保护党内外干部、特别是为保护一大批党外朋友所作的不朽贡献。本文记述了周恩来围绕这张名单所进行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这张凝聚着周恩来心血与智慧的名单所包含的感人至深的内容。 本刊发表这篇文章,是对《周恩来选集》 (下卷)出版的庆祝,也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9.
唐昌兴同志在《党史通讯》一九八七年第十期发表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与时限之我见》一文中提出,“‘文化大革命’究竟历时十年?十一年?还是十二年?粉碎‘四人帮,能否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人们对于这一涉及党史分期的问题尚有不同看法,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论述政治错误与理论错误的关系时曾强调指出:“如果一个人从他自觉运用的一定原理出发犯了错误,那末不找出他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就无法完全弄清他的任何错误,包括政治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第449页)。同样,要完全弄清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错误,也必须找出它的理论根源,这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这一理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从原则上作了批判,  相似文献   

11.
林凯 《各界》2014,(3):18-20
我的恩师王雷鸣先生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章龙教授的得意f1生。从大学始,就专注于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并完成《清代经济史》,遗憾的是这部著作花费了他几十年心血,却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失。他曾同我讲,“文化大革命”是对中华文明最大的摧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时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汇编》第156页)本文仅从对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84,(34)
前不久,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要对广大党员深入地进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最近,解放军总政治部又发出通知,要求部队专门用一段时间来进行这一教育。这对全党全军全面完成整党任务和推进四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九八一年六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作了彻底否定,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办法,都是错误的。但是,这些年来,仍然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曾经创造过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夜,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尽管受到“大跃进”的人为干扰和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打击,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这一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萨缪尔森在他那本著名的《经济学》一书中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篆刻     
伏琛 《瞭望》1991,(22)
鲁迅先生曾于1914年写过一篇有关篆刻的短文,收于许广平编的《集外集拾遗》,这是仅见的鲁迅谈治印的专文,题为《<蜕龛印存>序(代)》。后来他虽无暇注意及此,但他游览过杭州的西泠印社,对这个专门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机构颇为重视,也很关切。 川岛(章矛尘)在《鲁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一文中,曾记述了鲁迅游览西泠印社的往事。此次游杭,鲁迅偕许广平同来,自7月12日晚至17日展,前后游憩了四天,这在鲁迅辛劳的一生中,是很难得的数日之闲。 鲁迅到杭州的第二天,就由郑奠和川岛陪同前往西泠印社。他们在“四照阁”  相似文献   

17.
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实现干部队佤的新老交替,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是邓小平同志近二十年来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i964年1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了干部年轻化问题,要求我军的高级负责干部“年龄大一岁,开明增一分”(《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92页,以下引用本书只注明页数)把培养年轻干部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实际工作的失误以及历史的限制.新老干部交替的问题远未成为全党的共识,不久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延误  相似文献   

18.
信阳行(上)     
84岁高龄的费孝通教授在继续“行行重行行”…….他从山区踏上了中原大地,对如何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查和思考……而信阳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这里“公司加农户”的做法.此行,使他看到了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种模式.很巧,本刊在8月15日出版的33期上曾刊登了江苏省引导农民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的经验,农民也简称它为“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加农户”.看来,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不仅是沿海地区引导农民走上市场的可行之路,也是贫困地区走上富裕的可行之路.其中是否有共同规律可循,尚待实际工作者的进一步创造和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费孝通教授的《信阳行》将在这方面给人以启发.  相似文献   

19.
真理标准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标准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李明富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引发思考的问题在我国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一些领导人仍被“文化大革命”中恶性发展的个人崇拜思想所禁锢,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坚持“凡是毛主席...  相似文献   

20.
刘心武可以说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走进读者心灵的杰出作家,他在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号《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班主任》,掀开了新文学的第一页.自此以后,他陆续发表了《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没有讲完的课》、《我爱每一片绿叶》等短篇小说,构成了他新时期创作的第一阶段.刘心武这一阶段创作的小说,在艺术上有一个显著的特色,这就是冷静的思考与热烈的呼号相结合.这种特色,使他的作品,如林中响箭,每一支都令人心脉搏动,充满着战斗的色彩,从而给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面貌,新的血液,也给读者带来了有益的精神食粮,有益的思想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