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是不可小觑。套用一句名言:“每个腐败分子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甚至多个腐败掮客”,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当我们试着给这群“腐败掮客”画幅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惊人的令人恶心的丑恶嘴脸。画脸:浙江四大“腐败名掮”的丑恶表演说起“腐败掮客”,最为…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1,(3):10-10
近年来,在一些大案要案的腐败链条中,频现“权力掮客”身影。这些人有接近掌权者的独特优势,身份深受行贿、受贿双方的信任,极大降低了行贿受贿者的风险成本,为其开辟了一条相对封闭可靠的捷径。专家认为,“权力掮客”作为一种“权力暗箱”的衍生物,是我国腐败蔓延的重要推手,加上其增加了腐败的间接性、隐蔽性,也构成当前反腐败打击的一大难点。  相似文献   

3.
丁煌  苏北 《廉政瞭望》2008,(5):24-25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中介机构,中介业务日益繁荣昌盛起来,而其中比较特殊的,就是与权力有关的掮客经济也随之潜生暗长,各种掮客无孔不入,社会网络无所不为,腐败渗透无声无臭,掮客腐败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很多腐败行为都是在权力掮客的撮合下发生的。权力掮客虽然自己不去行贿,但可以将一个行贿者的能量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他们把党政机关公务人员手中的权力看成是可以买卖的商品,通过行贿,帮助权力寻租者将权力变成资本,实现权钱交易,使公共权力发生腐败。权力掮客为腐败推波助澜,他们与腐败分子是一根藤上的两颗毒瓜。  相似文献   

5.
通常人们一谈到腐败,就会联想到大案要案,殊不知大案是由小案件发展而来的。腐败有两类:发生在官场的“大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有人提出“小腐败”问题,并将那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称之为“小腐败”或“身边腐败”,认为“小腐败”也是腐败,是权力者通过对权力的操作谋取利益,是一个“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体”。什么是“与民争利”?就是在“利”的问题上“小打小捞”。  相似文献   

6.
颜武 《先锋队》2011,(10):46-48
俄罗斯如今仍是一个存在严重腐败的国家。2008年,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俄罗斯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47位;2010年,又从2009年的146位下滑到154位。媒体称,俄罗斯是20国集团成员中最腐败的经济体,也是欧洲最腐败的国家,在“金砖四国”中的腐败程度也首屈一指。俄罗斯律师协会今年年初公布的报告显示,俄罗斯每年“腐败经济”规模高达650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去年国内生产  相似文献   

7.
以阶级为底片,用人民做镜头,把焦点聚向腐败,用决心和智慧按下快门去为腐败拍一张“全家照”。面对这张相片,我们感受到的是腐败的狂妄、嚣张和可悲。   在腐败大家族中,没有约束的权 力使腐败家庭“蓬荜生辉、异彩纷呈”,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权力是腐败家庭实施腐败的工具。贪官是腐败家族的主体,整个家族都由他操作运行。如果说失去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家庭作了“保护伞”,那么贪官就是撑“伞”者。在这把“伞”底下,官官相护,官匪勾结。缘于此,腐败才顽固至极,“生机”无限。金钱是腐败家族中最活跃的成员,敛财是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8.
田野 《党课》2014,(18):104-105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都有“公车”。虽然这些“公车”或轿,或马,或驴,或牛,或车,或船,但是,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是一样的,都是官员因公的代步工具。因此,“公车”腐败自古就存在,为防治“公车”腐败而建立的“公车”管理制度也从来就没有缺位过。纵观形形色色的制度或规矩,明朝的“公车”管理制度最为严格。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2):53-53
对于许多人来说,“权力托儿”并不陌生。从各种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想升官的会遇到“帽子托”,跑项目要资金有“审批托”,招商引资有“引资托”,升学有“招生托”,打官司有“诉讼托”……一言以蔽之,凡是有权力可以寻租的地方,就有这些“托儿”的身影。“权力托儿”的存在,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比如,“熟人社会”长期存在的“不重规矩重人脉”的风气,“人治色彩”给掮客们留下的可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24):45-46
随着我国惩治腐败力度的加大,领导干部“闯红灯”显著减少。但值得警惕的是,“亚腐败”却有蔓延之势。所谓亚腐败,是指在权力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像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家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机敛财,就是一个“亚腐败”的表现。亚腐败的危害并不亚于腐败,可以发生质变直达腐败。  相似文献   

11.
腐败,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文化”是腐败现象赖以孳生、存在和蔓延的土壤。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腐败文化”的孳生和蔓延,使反腐败斗争面临着“腐败文化”的严峻挑战。“腐败文化”的主要表现一曰“容忍腐败”。一些人认为,腐败是市场经济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既然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容忍腐败的存在;有的人甚至说,计划经济是一部生了锈的机器,要让它运转起来需要润滑剂,腐败就是这种润滑剂,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有一种现象:有的领导干部敢贪会捞,而且敢通过违纪(至少是违规)的手段,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本地…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权钱交易”是当前腐败问题的核心,那么,腐败的官吏则是这种交易的始作俑者和掮客。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既难于监督检查,更易于扩散蔓延。李乘龙,在玉林市一手遮天,而他日进万元的背后是铺就了一大批贪官升迁的通途坦道,买官卖官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织就了一张官官相护、你贪我也贪的大网,将玉林市罩在了一片灰色的穹隆下,在这种普遍性的腐败之下,监督处在了一种软弱无力的真空状态。李乘龙的案例至少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怎样才能更实际、更有力、更到位些?1999年新年伊始,广西…  相似文献   

13.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肖剑 《廉政瞭望》2012,(15):68-69
对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存国内成了热门话题。皆因目前社会上存存着一些“应该理解、允许中国存在适度腐败”的论调。在现实中,也显然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  相似文献   

15.
曹林 《廉政瞭望》2013,(21):51-51
腐败在我们的语境里其实是一个很“宽容”的词,似乎只有“把不该拿的钱往自己腰包里捞”,才叫腐败。其实严格来说,不仅权钱交易是一种腐败,任何背离了民本的权力承诺、“权不为民所用”的行为,都是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16.
茆永茂 《党风建设》2002,(12):18-19
腐败“托儿”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行为的“中间人”,他们穿梭于腐败交易的双方之间,为其牵线搭桥,帮其完成肮脏交易。虽然腐败的根子在贪官污吏自身,少数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是其自身贪婪所致,但是,腐败“托儿”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中确实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17):77-78
腐败是世界性现象,在反腐败的警钟长鸣之中,“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值得关注。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幢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由此类推,一个腐败横行的地方,人们对腐败司空见惯,甚至会群起仿效,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18.
两个国土局局长同时落马,原本算不得什么稀奇。但是,两人居然是父与子、上下级关系,这就令人“刮目相看”了。贪腐路上,父子二人分工明确--儿子充当掮客,老子负责签字。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  相似文献   

20.
纪传栋 《党课》2006,(6):41-43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集体决定”变异成集体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多,“集体决定”的概念被偷换、形式被利用,导致集体腐败之风屡禁不止。这种“形式合法”的腐败其实是腐败毒瘤的变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