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新 《江西政报》2008,(19):45-47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近年来,丰城市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二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2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虽已形势好转,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还有很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就业形势,并非以劳动力市场冲击这种简单和单向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在就业冲击与劳动力短缺、农民工返乡与回城、失业率上升与下降等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展现。如果不加分析地追循瞬息万变的表面现象,就很难准确地把握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大势。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就业状况瞬息万变,总体劳动力市场压力下的劳动力短缺现象,等等。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现象,我们该如何认识2010年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3.
赵瑞琴 《前沿》2012,(4):124-125
本文首先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出发,阐述了就业中存在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导致就业难度大及就业市场不够完善有缺陷等问题,接着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思想观念和所处的地位三方面因素寻找影响就业的因素,最后从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和政府完善就业市场九个方面进行探索,争取提高农村就业率。  相似文献   

4.
屈孝初 《湖湘论坛》2010,23(1):110-112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与此同时,新农村社会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本文分五个阶段追溯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历史,并从金融风暴"后遗症"及信息获取不对称、城市推力与家庭拉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产业阶梯转移与政府政策倾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返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建议——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后10余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以"非农就业能力"为视角,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探索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乡互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体制因素尤其是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要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思路,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省外传真     
天津市将建立统一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天津市今年将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对外来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失业登记,核发就业失业证。据介绍,今年,天津将着力推进城乡平等就业。外来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与城市人口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服务。外地与天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失业后就可进行失业登记,符合条件的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为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天津今年还将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根据农民工特点,调整培训考核标准,推广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预计今年全市将培训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还存在认识上有偏差、培训任务重、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只有确立平等就业理念、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针对性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和社会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环境,才能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0.
王利清 《前沿》2011,(23):148-151
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目前内蒙古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基于163份调查问卷分析,规避牧区转移劳动力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匮乏引发的就业风险,政府应强化就业职业培训,推行就业准入控制;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实时跟踪转移就业劳动力;实现转移劳动力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的有机结合;建立牧区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制度。  相似文献   

11.
肖锋 《湖湘论坛》2005,18(4):43-44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再加上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的方法有,通过积极的政策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组织以扩大劳动力的需求,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服务机制,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长期就业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集中当前力量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 ,应着手研究制订中长期就业政策。从政策范围上 ,必须将农村就业问题纳入中长期就业政策 ,采取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两方面的措施化解农村就业压力。从优化劳动力资源供给的角度看 ,必须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中长期就业政策的核心 ,而合理的教育结构、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创造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 ,在经济增长速度既定的前提下 ,产业政策是决定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的首要因素 ,中长期就业政策必须注重产业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赖军 《政协天地》2008,(Z1):42-42
近年来,青年成为就业的劳动力主体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十一五"期间,我省城镇每年有6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其中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劳动保障部门的数据显示,若"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长10%,则每年约净增31万个就业岗位,这与每年新增60万的劳动力供给相比,即使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仅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相关部门对吉林省20县(市)中20个村、546户农户抽样调查,在总共1330名农村劳动力中,2005年外出就业43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4%。其中,男性占7212%,女性占27.8%;2006年上半年外出就业比例为35.3%,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28.9%(数据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高出6.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呈扩大趋势。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及吉林省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农民外出就业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干部人事月报》2009,(13):50-50
国务院:五项措施加强就业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会议指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增就业与去年同比仍为减少,登记失业率继续上升,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较多。必须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尤其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使之真正见到实效。加强就业的五项措施有:  相似文献   

16.
周宜开 《世纪行》2011,(3):15-15
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的现代化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就业与保障》2014,(11):F0003-F0003
正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和"3+2"(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稀土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业用工需求量大的实际,长汀县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与保障重点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闯出了一条山区县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劳动者得实惠。据2013年人力资源普查显示,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5.9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  相似文献   

18.
郭雪韬  武燕军 《前沿》2002,(6):18-20
本文研究了中国劳动力目前供求的现状 ;分析了就业困难的几个原因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宋建斌 《中国发展》2009,9(6):49-53
中国非正规就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不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成为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要从制定系统和长远的非正规就业规划和完善非正规就业方面的立法人手,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和增强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缓解中国城乡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起来,但由于受观念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武汉城市圈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形成一体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建立合理回报机制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功能,将有助于提高武汉城市圈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及其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