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促进新老市民的和谐相处,使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是城乡统筹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确立"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一家人"的重要理念,应当成为处理新老市民关系、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促进新老市民的和谐相处,需要老市民、新市民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老市民要尊重帮助新市民,新市民要融入城市做主人,政府则应统筹安排促和谐.  相似文献   

2.
《学习月刊》2010,(16):74-74
近年来,武汉市斫口区长丰街把促进和推动“城中村”改造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依托改造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建设城市新社区,加快农民向社区转移.促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在“城中村”改造过渡时期,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朱悦怡 《理论学刊》2007,(11):90-92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42.99%,年均增长1.2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要达到55%~60%。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十几年内,还将有3~4亿的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农民非农化只是城市化的前奏,若不重视其后续转化提升工作,城市化只能是半途而废。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把城市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并重,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新市民向现代市民转变,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一、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城市化的关键城市…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在“城中村”,当地村民、城市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呈多元发展,并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诸方面产生冲突和融合。基于文化的角度看“城中村”的发展,制度文化的整合、经济体制的链接、精神文化的整合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6)
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素质的提升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渐进过程。目前宁波市民素质总体状况良好,但还存在新市民素质滞后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素质弱化等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市民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促进良好市民素质养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大批农民进城,由此也催生了农民城市适应性问题.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进程中由于被征地拆迁或者生态移民而由政府集中安置的农民,也被称作“新市民”,虽然实现了社会身份的转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新市民完全适应城市生活,即完全融入城市的发展,良好的城市适应还包括价值观、社会权利、心理层面、外部的、内在的等因素的统一转变.文章将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怡和新城为研究样本,通过城市适应性理论维度分析,调查研究新市民城市适应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尽快真正实现市民化,同时也为政府、社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满华  林建成 《求实》2006,(Z3):199-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位于城市边缘的一些村庄成为“城中村”。“城中村”位于城市的边缘或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奸,信息比较灵通,应该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但目前“城中村”改造进展比较缓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笔者就“城中村”有关问题在山西省太原市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查。从全国的角度来讲,这种调查可能不具有普遍性或代表性,但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了解城中村居民文化消费情况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绵阳市的城中村为样本,尝试了解类似城市城中村文化消费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和城市容貌越来越靓丽气派,展现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但与此同时,城市局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一些破旧、脏乱的“城中村”,与首都北京的地位极不相称,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特别是2008年北京要举办第29届奥运会,而且是极具人文色彩的奥运,更不能对“城中村”现象视而不见。北京的“城中村”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建成区内环境脏乱的城市角落。北京城八区约有这类“城中村”231个。造成这类“城中村”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随着城市扩张的浪潮一波一波地涌来,数年前还被称为“都市烂边…  相似文献   

10.
城乡关系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点聚焦。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向新型的城乡一体化体制发展的阶段。在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时期,人口城镇化是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涉及到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环节,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和城乡关系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当前十分紧迫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市民”的“同城待遇”、“新市民”的“身心归属”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村居混合型社区形成的原因及特性 村居混合型,顾名思义由村和居这两部分组成,其“居”即城市居民区,这村是“城中村”。“城中村”即城市中的“村庄”和“农户”。在划分社区时,按照地域板块型特征,将这些“城中村”与居委会划为同一个社区,从而形成了“村居混型”社区这种特殊现象。这一类  相似文献   

12.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一环。从村民到市民的嬗变过程,文化、经济以及制度等社会因素构成了重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差异与融合:关注失地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农民市民化,看似变更户籍,实现身份转变,实际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农民与市民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着重把握好五个统筹,有助于农民真正融入现代市民社会,完成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边动态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中,各地结合实际推出了多种举措。济南:呼吁市民“知荣辱”从100个细节做起山东济南市把“八荣八耻”教育细化到100个细节,倡议市民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做知荣辱的新市民。这100个细节大到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当国家和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洪山区北港村城中村改造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中村概述 关于城中村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城中村是指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那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无论从哪个角度,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或对城中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城市,城中村改造有利于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城中村现象,“城中村”问题复杂多元,涉及生活的改善、身份的改变,非农化和工业化问题,户籍制度问题,产权界定问题,社会关系重塑问题,思想意识变迁问题。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实现城市更新改造,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文章提出,解决城中村问题必须从物质建设、制度建设、精神建设三方面着手,各自的侧重点应是以土地产权为基础推进物质建设,以规划为手段实现制度建设,以社区建设为纽带打造城中村促进精神文明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20):33-34
解决“城中村”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既是促进“城中村”农村人口长期发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各大城市出现了很多城中村。它们就像漂浮于城市汪洋大海中的孤岛一样,呈现出景观孤岛、经济孤岛、社会孤岛和文化孤岛的特征。城中村之所以会呈现出孤岛形态,除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因素外,与市场机制对城中村村民的驱动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只有将政府、开发商和城中村村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将对村落景观的改造与对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改造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消解城中村表现出的孤岛现象。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自身及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政府应有所作为,消除障碍性制度,形成“推一拉”机制,促进人口合理、良性流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压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城市化的社会成本,以促进农民工群体向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20):31-32
问题一:“寄生型、外生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城中村”经济方面的主要问题 “城中村”纳入城市体系是以丧失部分或全部土地为代价的,留给居民的仅有宅基地。土地的丧失使得居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