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德田 《学理论》2008,(24):42-45
环境伦理学关于"人是什么"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它是现时代实践根据与传统"人的预设"理论逻辑两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人的预设"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偏颇,在内容上偏执于理性、轻视甚至搁置自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其扬弃自己,走上新"人的预设"。而这正是环境伦理学对人探讨、对人重新设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中的第一人.他深信应该"天下为公",并将终于实现世界"大同".他对"政治"的简单解释为"政"指"众人的事","治"是"管理",亦即"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他努力谋求公共利益和重视合格公共管理人员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很接近或相同于后来成为新兴独立学科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所研习的内容.因此,他可算是中国现代公共管理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姜士伟 《理论探讨》2007,1(5):149-152
任何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首先确定一个最为基本的范畴作为其演绎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确立必须符合三条质的规定性:它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它与反应对象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发展历史来看,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属性来看,公共事务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反映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本质属性,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相一致。同时,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可以独立存在,是公共管理一切矛盾的"胚芽"。公共事务完全符合逻辑起点确立的三条规定性,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范式之争:新公共管理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5):38-42
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既引领了一大波政府的改革活动,也为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新公共管理"由此被许多学者看作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新的范式,相反的意见亦多,由此引发了持续十年多的范式之争。反思过去十多年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新的发展,从范式评判的标准出发,以范式问题、范式的理论支撑、实践中的范式检验、范式的时间检验和范式内部统一性等五个维度重新审视和定位"新公共管理",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理念而非范式,并没有冲破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围。其依据是新公共管理忽视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支撑饱受质疑,其理论倡导缺乏适用性,其理论缺少内在统一性,以及"治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9,(5):92-9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掀起了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随之而来的公共管理学范式问题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其进行研究既可以有效实现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理性自觉,又有利于公共管理学学科的身份认同,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共荣效应。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范式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就实践逻辑而言,它是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论映现;就理论逻辑而言,它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域:公共组织;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支持。  相似文献   

6.
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和对传统官僚制理念及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反思产生并形成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立足"社会人"假设,以公共价值为最终实现目标,以跨边界问题为基点,有效回应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碎片化问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内涵;对于边界问题的研究可视为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基点,主体层面主要包含使命、资源、能力、职责和责任五个隐形因素,客体角度则主要源于对区域的划分,正是对边界问题的清晰厘定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跨组织间、跨区域间的协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王枫云 《行政论坛》2011,18(4):37-41
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假说是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假定性或推测性表述,其具有如下特征:假定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生成步骤有三:一是寻找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冲突地带";二是提出推测性构想;三是做出各种预见。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提出方法,包括逻辑方法、数理方法与直觉方法。验证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一般有两种路径:直接验证路径与间接验证路径。  相似文献   

8.
尚虎平  于文轩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103-110,127,128
在卡梅隆政府一系列激进的政府改革中,尤以公共机构改革最引人瞩目。在对英国政府出台的相关公共机构改革政策、方案进行文本编码、对改革逻辑的频数和应用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保留机构"的逻辑是要保证其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能;"改造为NDPB"的逻辑是实现职能清理;"不再作为公共企业"的思路是消除公共财政负担,等等。软件拟合的改革嵌套逻辑显示了行政学意涵:牛顿力学原理为基础的线性逻辑是改革的方向盘;职能革命是公共机构获得绩效的元工具;以公共管理带动政治责任实现的后管理主义;将公共部门看成社会的一个生产部门来拉动经济复苏。这启示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改革仍要强调科学管理;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应当以"职能革命"为主线;通过改善公共管理质量破解民众不满;将政府组织、公共机构当作市场主体而非"救市者"来改进其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9.
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公共管理是 2 0世纪 7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颇具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它虽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但还不能称之为“公共管理范式”。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公共行政学学科建设的高度 ,批判性反思“公共管理范式” ,揭示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及其内涵 ,揭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内在联系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国家建立以来,人们对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经历了"道德人"、"经济人"、"公共人"几个阶段.作为超越"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要既能发挥对公务人员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公务人员人性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公务人员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公务人员的基本角色应该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