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土地调控失灵的制度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对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土地调控力度,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但地方政府有与中央不同的目标,而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为地方政府规避中央的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性.在梳理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土地产权的三重分割问题,即土地国有和"全民所有"的分割,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割,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割.地方政府实际上获得了管理和经营土地资源的直接权力,而又无需承担相应的长期后果.这一方面激励地方政府超常经营土地的行为,形成所谓"土地财政"现象;另一方面造成土地保护陷入集体行动困境.由于土地管制和市场调节双重失灵,尽管中央政府不断收紧土地闸门和信贷闸门,对土地开发市场的调控效果仍不明显,土地资源的低效率运用未见实质性改观,耕地保护压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的不足:土地垄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垄断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地方政府.土地资本化的现实是地方政府基于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及先天的占有优势而具有强烈的供给欲望.改变现状应确保权力人归位、促进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增强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中央政府对土地运作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土地财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围绕土地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目前,土地财政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弊端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卖地"行为造成了国有资源的流失和极大的浪费;土地财政积累了财政风险及经济风险;土地财政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宏观调控政策大打折扣;城市化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基本建设投资领域的巨大浪费;土地征收领域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革除土地财政的弊端,要实行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明确土地收益归属和使用方向;重塑政绩考核体系;构建新的财政收支模式。  相似文献   

4.
不完善的土地制度与依靠"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导致高房价的根源。只有改革"土地财政",建立稳定的财产税体系替代主要依赖"卖地"获取一次性收益的格局,才能从根本上切断地方政府与"高地价—高房价"的纽带,房价才有望降下来。同时,还应通过变革土地制度等多种手段,处理好财产税与使用权性质冲突、税费转嫁、财政支出浪费、地税税种繁杂等问题,以保证"土地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6,(3):43-48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等三大行动集团之间的并力共持,是亟待推进的跨省户籍改革开启破冰之旅的关键。中央政府承担跨越行政区的省际统筹与引领职能,地方政府承担政策执行和省际户籍转换职能,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协作供给职能。然而,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表明,由于三大行动集团之间存在"利益不相容",它们在跨省户籍改革中的府际博弈均体现出非合作博弈路径。央地之间的博弈具有"斗鸡博弈"特征,地方政府间的博弈符合"囚徒困境"逻辑,而政社间的博弈则呈现出"智猪博弈"格局。要在跨省户籍改革中实现三大行动集团的利益整合,亟须构建动力与压力相结合的央地府际合作治理机制、地方政府间的土地省际占补平衡机制与公共服务跨部门协作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6.
博弈论视角下的府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弈论视角下的府际关系,既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博弈中,如果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会陷入"囚徒困境"。整合府际关系,使府际之间的博弈走出"囚徒困境",就必须树立府际双赢意识,意识到博弈的长期性,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构建奖惩、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地方政府逐渐与中央政府成为利益相对独立的主体,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诸如政绩考核体制和财政分权体制等,给了地方政府在紧缩性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与中央政策博弈的动机;而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惩戒力度明显不足,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的博弈动机。本文认为,正是制度供给的不足导致了地方消极对待中央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赶超战略的历史任务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行为进入了制度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和治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获取收益.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税费收入和以土地为抵押获取了大量的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三种基本方式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一代理模型,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作为代理人的政策执行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利用作为委托人的政策制定者的信息劣势、监管漏洞以及风险的分担机制,通过不作为、虚假执行和歪曲执行等方式,致使政策执行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进而造成政策目标的落空或扭曲.本文将信息经济学中"道德风险"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研究,以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将地方政府虚假执行政策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称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均无法满足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基于自身利益而选择的博弈策略.央地之间的博弈具有"斗鸡博弈"的特征,具有层级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符合"智猪博弈"的特点,而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则属于典型的"囚徒困境".笔者在对上述主体之间的博弈策略分别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以"利益整合"理念为主线的规避政策执行中道德风险现象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过渡社区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城市化过渡社区的治理困境,一直是我国地方治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首次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X市PN社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渡社区中常住居民的公平观念及其利益诉求方式。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弱势力群体的失地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生存权利,在过渡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的方式;并且分析了这些博弈方式背后的理性因素及其启示意义。研究发现:土地征用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侵蚀了过渡社区中居民的利益,违背了社区居民的公平观念,加上市场经济生活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压力,降低了基层政府管理行为的合法性,激励了社区居民的隐性抗争行为。只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的制度设计和管理行为才能取得长久的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1.
12.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when patron‐client relations are grounded in economic relationships, such as between landlord and worker, we should expect clientelism to influence not just how public policy, the state,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work, but also how the economy works. We develop a simple model of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clientelism when voting behavior can be observed. Landlords/patrons provide economic rents to workers, and in exchange workers vote for parties favored by landlords. As votes are used by the landlords to accumulate political rents, vote control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labor and for land. The model impli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ustralian ballot, which destroys this form of clientelism, should lead to a fall in the price of land in those areas where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 are strongest. We test the predictions of the model by examining in detail the evolution of land prices in Chile around May 31, 1958, for which we collected original data. A characteristic of rural Chile at this time were patron‐client relations based on the inquilinaje system, by which a worker, the inquilino, entered into a long‐term, often hereditar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with a landlord and lived on his landlord’s estate. We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ustralian ballot in 1958 led to a fall of about 26% in land prices in the areas where these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 were predominant.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中农民地权诉求常被忽略,而地权诉求是理解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本文基于5省11县2192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地权诉求对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地权诉求对宅基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地权诉求强度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地权诉求越强的农户,其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意愿也越强。地权诉求结构作用显著,其收益性诉求起正向激励作用,而保障性诉求起负向激励(抑制)作用。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存在相互作用,而地权诉求是其共同影响因素。论文研究对未来的宅基地流转政策具有参考意义,通过充分理解和尊重地权诉求,构建与地权诉求激励相容的政策方案,共同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可实现宅基地流转及其与劳动力转移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4.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下的农民土地权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翠英 《理论导刊》2005,(10):43-46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曾一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前期思想与理论准备不足,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近些年日益显现。尤其是土地所有权制度方面的诸多漏洞,导致了农民无论作为个人还是集体都无法享有法律在名义上赋予的农地所有权,从而在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各方面受到种种侵犯,最终造成农民的普遍贫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大胆改革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16.
17.
Andrew McLaughlin: Regarding Nature: Industrialism and Deep Ecology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Raymond A. Rogers: Nature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Discourse on Managing the Earth .Montreal: Black Rose Books, 1994.

Mark Dowie: Losing Grou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t the Clo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Luke Martell: Ecology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Polity Press, 1995.  相似文献   

18.
Books reviewed:
Timothy Beatley, Green Urbanism: Learning from European Cities
Amer El-Ahraf, Mohammad Qayoumi and Ron Dowd,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Health: The Case of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Daniel A. Mazmanian and Michael E. Kraft, (eds.)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Kee Warner and Harvey Molotch, Building Rules: How Local Rules Shape Community Environments and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9.
Patterns on the American 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stensen  Vernon 《Publius》1988,18(4):31-39
  相似文献   

20.
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还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未来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工业、农业、城市建设还是其它方面,都对土地资源有较大量的需求。因此,在土地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能延长每块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寿命和周期,就无疑等于增加了土地使用面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是和保护土地资源同等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