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自从2004年捷克一家公司向中国出售“维拉“雷达因美国阻挠而告吹,世界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一事颇为关注.现在,欢盟解除对华军售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雪莲  章娟 《理论月刊》2008,(3):140-142
2003年,欧盟开始酝酿解除1989年起实施的对华军售禁令.2005年,欧盟解禁意图遭到了美国、日本等多方的阻挠,并导致其搁浅.本文通过回顾自"巴统"以来的欧洲对华军售禁令历史,分析了在欧盟酝酿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过程中的中、欧、美、日等多方博弈.本文认为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已经成为欧中双方的政治共识,随着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推进、中欧经贸合作的进一步腾飞以及欧盟自主性的增强,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将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国家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呼声日益响亮。4月26日至27日,欧盟外长会议在卢森堡召开。牵动各方神经的“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这一敏感议题,是此次会议议程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但此次外长会议最终没有做出解除禁令的任何决议,而只对欧盟理事会“常设代表委员会”提供的“对华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势头突然有所减缓,不能不让人探究其间出现的一些变数。一、欧盟内部在“解禁”问题上的平衡被打破1989年6月,美国宣布“停止一切对华军品销售”,这项制裁维持至今已长达15年。在是否解除对华武器禁令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民 《时事报告》2005,(3):49-51
“对华军售禁令”是中国和欧盟之间的一个未解难题。2005年6月,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先后发表声明,呼吁尽快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在众多成员国的推动下,同年10月,欧盟与中国签署《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定》,迈出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期以来,欧洲国家解除对华武器禁令的呼声日益高涨。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盟国家以及欧盟理事会先后发表声明,呼吁尽早改变横亘在欧中之间实行了15年的不合时宜的禁运政策。然而,美国、日本却跳出来百般反对,横加阻挠。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到底绑住了谁的手脚?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又将意昧着什么?  相似文献   

6.
孔刚 《新东方》2013,(1):47-51
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已经实施了20多年。对华军售禁令是欧盟干涉中国内政的产物,既没有合理性,也早就不合时宜。新世纪以来,欧盟曾经考虑过是否取消禁令的问题,但是由于美国、日本等外部因素的牵制,以及在这个问题上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解除禁令始终未能实现。但是,禁令并不能完全阻断中欧之间在防务领域内的互利合作。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发展,中欧合作应对危机的意义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欧盟尽早解除对华武器禁令也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对外军售是美国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作为维系美台关系的纽带,美对台军售在美国对华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对外军售是美国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作为维系美台关系的纽带,美对台军售在美国对华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对台军售始终服从并服务于其国家利益,它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2月3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刚走马上任就奔赴欧洲 8国访问,希望借此修补伊拉克战争给美欧造成的裂痕。 分析人士指出,这只是美欧关系缓和的一个表象,昔日分歧并未弥合;不仅如此,双方在对华军售、伊朗核问题等方面又显现出新的裂痕。 近年来,随着中欧关系全面发展,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已不合时宜。出于政治、经济等利益考虑,欧盟早有解除军售禁令之意。然而,美为一己私利,对欧盟从打招呼、传话、派人游说,到以惩罚、制裁相威胁,在解禁问题上设下重重障碍。美欧明争暗吵,解禁问题一拖再拖。去年 12月17 日,在布鲁塞尔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各国首脑一致…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通常需要有民意基础,然而现有研究鲜有从美国民众的视角探究美国对台军售。本文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实证调研的数据,利用单因子试验法测试美国民众在“中美关系”和“对台军售”间的权衡,并采用logistic模型来检查影响美国民众对台军售支持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即使对台军售会严重恶化或危害中美关系,58%的美国民众依然支持美国对台军售。政治倾向(温和派)、媒体和信息渠道(收听广播和浏览网络频率)、个人因素(性别、年龄)等是影响美国民众对台军售支持率的主要因素。终止美国对台军售,我国一方面需要有更加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长期规划的网络传播手段来扭转美国民众对对台军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是自1998年以来美台间第四次军售会议.为此,台湾当局不久前又向美国提交了包括“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和“宙斯盾“级舰在内的一揽子军火采购计划,企图推动布什新政府上台后的首次对台军售案.最近,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称:“我们有义务确保台湾有能力保护自己“.并表示美对台“六项保证“仍然有效,即:对台军售不在事前与中国咨商;不设定终止对台军售期限;不在两岸间扮演调人;不强迫台湾与中共谈判;不变更台湾关系法中的承诺;不改变对台湾主权的认知.这一动向,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5,(4):102-103
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在大力提升军事优势的同时,将中国作为潜在对手加以防范。近年来,美国在他国对华军售问题上采取种种手段进行阻止。本刊辑录了这方面的资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半月要闻     
吴邦国会见卢森堡议长韦莱9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会见了卢森堡议长韦莱。吴邦国说,中国全国人大重视发展与卢森堡议会的友好关系,愿进一步加强双方领导人、专门委员会等各层次的交往,开展立法、监督等领域的交流。韦莱说,卢森堡视中国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愿加强双方议会的交往,促进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卢中关系全面发展。他说,卢森堡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继续为推动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做出努力。(任新华)吴邦国同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会谈9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与俄罗斯联邦委…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研究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的学者多是从理性因素出发,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决策来研究,而很少关注其中的非理性心理因素。本文结合前景理论,综合考虑非理性心理因素以开辟对台军售政策研究的新视角。文章首先概述前景理论的分析框架,然后从前景理论的角度对美国对台军售政策进行理论分析,深人探讨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的原因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近来,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活动挑衅中国。去年12月7日,日本首相助理川口顺子向媒体明确表示"不希望欧盟解除对中国的军售禁令"。之后不到三天,小泉政府即抛出其所  相似文献   

16.
布什新班子的调整和政策走向表明,美国的政策将继续趋向强硬。布什政府最近表示,在“反恐、反暴政和推进世界民主与自由”方面将寻求与欧州和北约组织盟友的合作,但美国的既定方针不会改变,他们的原则不会放弃;在反恐、伊拉克、伊朗及朝鲜核问题以及中东问题上将延续过去的政策。在对华问题上,布什政府将继续采取“一个中国,维持海峡两岸现状”的政策。但对台湾的军售不会减少,在战略上对中国的戒心和防备不会放松,并在军事部署上对中国形成围堵压力。总之,美国对中国既合作又遏制的政策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一 美国新闻媒体一向以“新闻自由”的卫道士自居,竭力给它们的报道披上一套“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漂亮外衣。然而,自发生中美撞机事件以来,美国的主要媒体拼命掩盖事件真相,封锁真理的声音,公开为美国的侵略行径辩护。它们拙劣而丑恶的表演,不仅暴露了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而且证明美国的新闻媒体已堕落为霸权主义者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得力工具。 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国内民族主义高涨,民众情绪反应强烈。美国国会中一些议员又是要求增加对台军售,又是威胁要在中国申办奥运会、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和加入世界…  相似文献   

18.
信强 《台湾研究集刊》2005,(2):55-61,98
对国会立法的实施进行监督是国会最重要的宪政职能之一.在<与台湾关系法>出台之后,美国国会以监督行政部门"切实"、"全面"实施该法的有关规定为名,通过推动美台军售升级、取消对台军售限制、参与军售决策过程、钳制总统军售决策权等方式,对美台军售决策施加了强大的影响,并屡屡导致中美关系因军售问题而出现波折起伏.  相似文献   

19.
郭正亮 《台声》2013,(9):55-55
8月20日,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关友飞透露,国防部长常万全访美期间,提出建立工作组探讨解决美对台军售问题,获得美方积极回应。对此,台湾“驻美代表”金溥聪回应称,美国会履行“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对台军售。无论中美工作组能否组建成功,乃至于最后会达成何种成果,可以预见的是,这必然会引发两岸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是自1998年以来美台间第四次军售会议。为此,台湾当局不久前又向美国提交了包括“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和“宙斯盾”级舰在内的一揽子军火采购计划,企图推动布什新政府上台后的首次对台军售案。最近,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称:“我们有义务确保台湾有能力保护自己”。并表示美对台“六项保证”仍然有效,即:对台军售不在事前与中国咨商,不设定终止对台军售期限;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