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驹 《党史纵横》2011,(4):43+42-43,42
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接到中共中央通知,要他回延安出席政治局会议。刘少奇遂于3月18日离开有"小延安"之称的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经西安返回延安。  相似文献   

2.
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接到中共中央通知,要他回延安出席政治局会议。刘少奇遂于3月18日离开有"小延安"之称的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经西安返回延安。  相似文献   

3.
居成  吕江 《党史博览》2012,(12):44-46
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奉中共中央之命由延安出发,奔赴战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各部队驻地。他在华中工作了2年4个月之后,又奉命从苏北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从延安来时,因为当时日军的进攻重点尚未完全转到敌后战场,火车、汽车基本畅通,仅十几天时间,刘少奇一行就到达了河南省确山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而返回延安,可就不那么顺利了。从华中去延安的路上,刘少奇一行要通过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设置的103道封锁线,要越过冰雪覆盖的晋西北山区,要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一年的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4.
吴德明 《新长征》2006,(10):50-50
1942年12月,刘少奇从华东新四军返回延安,开始住在杨家岭。那时我也在杨家岭中央机关给凯丰当勤务员。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主席、刘少奇和任弼时组成,同时决定刘少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相似文献   

5.
晓何 《世纪风采》2006,(12):4-9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行程长达近9个月,被人称为一次“小长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延安之行。行前,毛泽东数次电召他回延安,党内不少高级干部认为,“刘少奇同志将来的地位要提高”。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十多次询问其行踪,为其安全担忧。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极为罕见。回到延安后不久的1943年3月,刘少奇成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的三位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首次进入党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他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彭厚文 《党史文苑》2012,(23):15-21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重大改组。会议决定刘少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从此,刘少奇跻身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党内第二号人物的地位。此之谓刘少奇在延安的崛起。不熟悉党史的人,对刘少奇在延安的崛起不免感到突兀。但实际上,这是中共领导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刘少奇高超的思想水平、卓越的领导能力、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他能够崛起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7.
1966年6月4日,刘少奇和邓小平到杭州向毛泽东汇报了“文革”情况,并请他回京主持工作。毛泽东没有同意,他委托刘少奇相机处理运动问题。 刘少奇又急忙飞回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决定向大、中学派出工作组。但是工作组受到造反派的抵制和围攻。 7月18日,毛泽东突然返回北京。 当晚,刘少奇闻讯后驱车赶往毛泽东的住处。他看到毛泽东住所门前己经停了几辆小轿车,屋里灯火通明。刘少奇请卫士通  相似文献   

8.
1941年10月3日,远在苏北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收到中央的电报,通知他速返延安,并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次年3月19日,刘少奇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踏上了回延安的漫漫征途.此后,刘少奇一行行程数千里,途经苏、鲁、豫、冀、晋、陕六省,一路餐风宿露,历尽艰险,终于1942年12月30日抵达延安.后来,人们把刘少奇的这次远行称为"小长征".  相似文献   

9.
王峰 《党的文献》2020,(6):58-65
1942年3月,已经基本完成"发展华中"任务的刘少奇,根据中央要求启程返回延安工作。刘少奇3月19日从华中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启程出发,在各地交通员的护送下,从苏北进入山东,经太行过太岳再入晋绥,跨过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微山湖、平汉铁路、白晋铁路、同蒲铁路与晋中平原敌占区等重重封锁线,历时9个多月,终于从华中回到延安。在护送刘少奇返回延安的整个行程中,虽然充满困难与危险,但是刘少奇尊重并信任当地交通员的计划,积极配合他们的过路方案,使他们能够不受干扰地根据实际敌情的变化作出正确安排;各区域间也能有效协调组织、相互配合接护,体现出党的地下交通体系在突破日军封锁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重点发展华中,刘少奇出任中原局书记。他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组织与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以他的雄韬伟略,重振新四军雄风,华中大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抗日民主新气象。此时,在华中敌后奔波劳累的刘少奇,并不知道远在延安的党中央和毛泽东正热切地关注着他,酝酿着如何更好地发挥他的才智。在“九月会议”上,一些中央领导人不约而同推崇刘少奇。会后,毛泽东赞誉他是“正确的领袖人物”。1941年深秋…  相似文献   

11.
刘少奇“小长征”纪行何光国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年代,刘少奇患下了慢性肠胃炎等疾病。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健康十分关心。1941年9月26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时任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回延安休养,并参与领导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10月3...  相似文献   

12.
李海流 《党史文汇》2012,(10):43-44
1942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托,到山东滨海检查指导工作。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一五师驻地都在临沭县朱樊村,刘少奇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听取了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的工作汇报,并对山东的抗战工作作了指示。7月底,刘少奇准备返回延安,鲁南军区就把护送刘少奇通过敌占区的任务交给了鲁南铁道游击队。  相似文献   

13.
1941年9月26日,一道红色电波由延安传到华中局:中共中央同意刘少奇回延安休养。这时,刘少奇胃病复发已多日,经常疼痛,食欲不振,面容消瘦。就身体状况,确实需要休养。可是思量再三,刘少奇觉得还有些事情需要办理,不能马上就走。预定到华中党校讲的课还没有讲完,准备找彭雪枫、黄克诚两人沟通思想,但还没有机会谈。特别是需要召开一次华中局扩大会议,总结过去工作,部署今后任务,这是走前必须要办的事。IO月3日,毛泽东又致电刘少奇询问:“中央决定你来延安,谅已收到电报,并希望你能参加七大’··’··何时可以动身,盼告…  相似文献   

14.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并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1月9日,中央政治局决定,由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刘少奇任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11月23日,刘少奇与朱理治、李先念等人由延安出发,于1939年1月28日到达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正式成立中原局领导机关。从此,刘少奇直接指导中原地区党的工作和部队工作。刘少奇一到中原,就大力宣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一…  相似文献   

15.
1945年6月,塞北的山丹丹花开得分外红艳,从晋察冀雁北地区来的罗元发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聆听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向大会作的报告。罗元发感到无比振奋,迫切要求返回前线,以实际行动响应七大的号召。 可是,组织上决定罗元发留在延安的教二旅。正当罗元发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准备去教二旅的时  相似文献   

16.
1947年3月,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历程。然而危险时时威胁着党中央、中央领导的安全,妨碍着革命事业的进行。1947年3月29日晚至30日,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决定,“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在少奇主持下进行各项工作”,中央工委成员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刘少奇领导的中央工委  相似文献   

17.
正从延安时期邓力群按组织安排接刘少奇去马列学院讲课时开始,二人结识,此后,刘少奇的言行对邓力群的影响很深,邓力群也深受刘少奇信任,并且曾在刘少奇身边工作,二人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刘少奇论修养的报告深深影响邓力群1937年邓力群到延安后,进中央党校边学习边工作。193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时,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马列学院。邓力群被调入马列学院。学习了三个月  相似文献   

18.
倪良端 《世纪风采》2007,(10):30-32
1925年出生的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何葆珍夫妇的长子。在革命风雨的年代,父母不得不把两岁的他送回湖南宁乡县老家寄养。1938年7月,党组织把母亲早已牺牲的刘允斌接到延安与父亲团聚。13岁的刘允斌人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心灵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滋养。1939年秋,党中央决定选送一批革命者的子弟去苏联留学,刘允斌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延安兰家坪,是马列学院的所在地。虽然是一所窑洞学校,却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建立的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比较正规的学校。张闻天一手创办了这所学校并兼任院长。学员一部分来自前方和在延机关,大部分则是国统区来延安的青年党员。1939年3月底,刘少奇从河南竹沟回到了延安。这次,他住在与张闻天隔壁的窑洞里。延安和敌后涌现了大批的新党员,这是革命蓬勃发展后继有人的表现,刘少奇感到很高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任《解放》周刊责任编辑的吴黎平,也住在兰家坪新打的土窑洞里,离刘少奇的住处不远,常到刘少奇那里坐一坐。…  相似文献   

20.
1925年降生在苦难中国南部大地上的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何葆珍夫妇的长子。在血与火中搏斗的父母,不得不把两岁的儿子送回湖南宁乡县老家寄养。1938年7月,党组织把母亲早已牺牲的刘允斌接来延安与父亲刘少奇团聚。秋,13岁的刘允斌入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心灵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滋养。1939年秋,党中央决定选送一批革命者的子弟去苏联留学,刘允斌和孩子们启程赴苏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