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践》2016,(6)
正前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位置推出了《刻在青砖上的家训》专题报道。文章介绍,走进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迎面而来的,除了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民居,还有镌刻在每家院落墙壁青砖上的富含哲理的家训,这些家训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世代子孙。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家训形成于明清时期,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有26则,从修身、处世、兴教、耕读,到治家、报国、守信、廉政,内容非常广泛,条条都实实在在,句句都有针对性,不仅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更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著名的家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应在其列。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例完备的家训,此前家诫、家规、家范,内容都是碎片化的,内容没有形成体系。而《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从生到死,从教子到治家,从慕贤到勉学,从名实到养心等各方面都有对子女充满正能量的价值指导、思想指引,真  相似文献   

3.
读包拯“家训”有感聂周勇包拯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他一生视清廉为做人做官的根本。所以,在为官的三十年间,包拯对人、对己、对家族亲属都要求极严。为教育家族的后世子孙,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  相似文献   

4.
推荐阅读     
正《颜氏家调》《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朱子家训》,现在多指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名句,被后世广为传颂。但南宋朱熹的《家训》,也被后人称为《朱子家训》,其影响力丝毫不弱,堪称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家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6.
李文海 《学习导报》2012,(18):41-42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7.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核心价值,是最好的精神不动产。通过从“修身、治家、为学、处世”四个方面梳理中华民族优良家风传统的主要内容,从“家训、家规、家书、家教”四个向度阐述家风的传承方式,从“情感、品德、精神、机制”四重风尚维度,探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塑造优良家风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传统家训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家训家风蕴含着修身之道、治家之道、处世之道、家国同构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创新家训家风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认知、多渠道宣传传统家训家风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同、优化传统家训家风教育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体践行等路径,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家训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家训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文化资源,在立德修身的道德教育、内和孝亲的治家之道、亲仁爱众的伦理观和积极入世崇廉尚洁的为政之道等方面提升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成效。家训文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二要注重发挥家训文化的非制度化作用,将家训文化融入乡规民约,助力软法之治;三要以法治思维烛照传统家训文化,实现道德教化与法治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文海 《学习月刊》2012,(15):35-36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11.
<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讲话中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列举诸多中国古代经典家教故事。今天,让我们通过古人的治家典范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朱子家训:对孩子生活的各方面予以规范《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朱柏庐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尚俭戒奢思想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起,便首开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之风的先河,《尚书&#183;大禹谟》就有“克勤于民,克俭于家”的记载。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在对子孙的家训家诫里、在世代相传的民间俗语中、在文人骚客的诗词里,随处可见对节俭的深刻认识和对节俭行为的肯定和赞美。探讨古人对节俭问题的认识、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罗日荣 《前线》2014,(3):118-118
曾国藩与王阳明、孔子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完人,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古人历来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如何治家的?曾国藩虽忙于政事,但对治家也很上心,“尽得一分算一分”。关于如何治家,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如此看来,曾国藩治家之道的核心在这四字诀——和、孝、勤俭。  相似文献   

14.
人到老年一般都会考虑:给子孙留点什么?古往今来,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一种是注重清廉和才智,从小教育子孙树立崇高理想,做一个自立自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一种是留大量财产,买地建房、存金银、存款,让子孙坐享其成。我国历史上许多贤臣、名相、清官廉吏在治家教子方面都很注重以身示诫,立之以规,喻之以理,教之以严,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东汉时期的杨震官至太守,子孙常粗食步行,有人劝他分些财产给子孙,杨震说:让他们具备清廉之德,这就是重要的“家财”了。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身为知县却…  相似文献   

15.
宋兵 《学习导报》2012,(12):46-46
清代江苏学者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从旧时代的道德观出发,规劝人们安分守己、修身养性,被后人称作“朱子家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6.
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既蕴含着有益的伦理道德滋养,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本文对《了凡四训》的文本及其内容展开了分析,概述了其所蕴含的三个方面有益的文化滋养,即:意在“安身立命”,倡导“治心为上”;强调“自省自律”,主张“三心具备”;施以“道德教化”,敦促“努力向善”。同时,也剖析了其自身存在的因果报应与功名导向、克己内求与宽恕邪恶、神佛点化与鬼魅相参等价值缺陷之处。据此,进一步提出并简要阐释了“价值辨识是传承弘扬优秀家训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文海 《学习导报》2012,(22):46-47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鼎盛。 家训主要关注的是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人生追求及精神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希望子孙们始终保持清白家风以达到家族的福泽绵长。但正如李鸿章在一封家书中所说:"人虽有文章、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耳。"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4,(7):21-22
中国古代家训,是一个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堪为经典。为了更好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个家庭良好家风的养成和实践,本刊特从立身、治家、敬业、处世四个方面选取部分经典家训,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早晨,看《晚唐小品文选》,有一篇陆龟蒙的《治家子言》,其中一句话:“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被注释为“春耕生产”的意思。为什么?“东作”和“春耕”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代家训,起始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在明清进一步完善。传统家训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忠孝”为主。提起儒家,不能不提到它的创立者孔子。《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一日,父亲独立在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