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中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体变革,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对新闻改革不同的理解跟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代表的利益密切相关。有四种人对中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体变革有四种不同的理解:1、媒体投资者和经营者;2、媒体打工仔(又称为“记者民工”);3、政府官员;4、公众。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7,(7):56-57
亦菲在6月4日的《中国改革报》上撰文指出:沿海某市一个区公路局斥资近3000万元装修办公大楼的新闻在媒体曝光以后,引起媒体广泛质疑。面对如此局面,该局领导人近日召开党员会议,要求“全体党员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此次事件,用党性、正义战胜邪恶”。“不要对外乱说话”。应该说,滥用党性为其“封口令”作挡箭牌不是个别现象,纯洁的党性被一些人们滥用了,曲解了,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防务新闻》等媒体引述中国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的报道,配备先进制导雷达的中国新式导弹可用于防御美军的先进战机,使得美军合围亚太地区的“猛禽战机铁三角”(关岛、阿拉斯加、夏威夷)布局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的今天,没有新闻成了最大的新闻。”《今日美国》7月9日描述当天的意大利媒体大罢工,称“空空如也的新闻站”、“停刊的报纸”、“不再滚动的新闻网站”标志着媒体沉默的一日。这场“近15年来声势最为浩大的罢工活动”针对政府力推的“反窃听法案”而来,  相似文献   

5.
新闻资源共享、信息内容同质是当今的新闻常态,可以说,越来越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越演越烈的各类媒体竞争,必然导致新闻信息共有化,谁也难以垄断信息资源或独自捷足先登。在“一家持酒樽,全村闻酒香”的地球村里,各类媒体、特别是同质媒体要想获得独家报道,靠“抢”新闻时效是无法取胜的。  相似文献   

6.
对“民生新闻”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肇始者大概当属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他们在2001年创刊不久就打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之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也靠打“民生”牌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2005年开始,《江阴日报》也开设了“民生新闻”版面,每周三版。半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的采写者,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平民视角和人文…  相似文献   

7.
1958年夏,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不少地方提出了违反哲学常识的口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了。当时.武汉大学学生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时也发现了这个口号标语。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得知后,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是不科学的。9月.毛泽东在“大跃进”中视察大江南北到达武汉,李达见到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对新闻资源的抢夺也日趋激烈,获取有特色的新闻甚至是独家新闻成为了各电视台的法宝。如何“抢”到好新闻,“抢”到独家新闻成为各媒体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实际出发,详细分析了电视新闻中“抢”新闻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为电视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更好的“抢”新闻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9.
《天津支部生活》2013,(1):55-55
中国的外交宣传主打“感情牌”,媒体上能够出现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可不是随意称呼的,这是中国特定的一种外交用语。纵观历史,“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有官方的和私人的两种,有媒体曾检索了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发现有601人曾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中国人民可谓“老友遍天下”。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14):57-57
当“烂尾工程”不再是新闻的时候,“烂尾新闻”于最近成为引人关注的新闻。某都市报在今年年初盘点了2012年的若干烂尾新闻。大多至今未见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结局。那些在危机中及时反应、积极表态、果决介入的“公关英雄”,在以态度空间换取了应对时间后,竟于媒体和公众的围观下,消隐静默了。这些事件肇端于公共舆论,最终却罔顾民意,在透明的舆论场域和“制度的笼子”之外,把问题和责任“消化”了。新闻之所以“烂尾”,  相似文献   

11.
王梦悦 《党课》2012,(7):122-123
有人称他是“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一直为海内外传媒所关注。曾有媒体称其为“御医”,因为他曾是周恩来总理医疗小组的组长,曾主持、参与过许多位中国领导人的医疗会诊。还有媒体说他是中国“医务外交”的专家,因为他曾被派往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为其元首治疗……他就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吴阶平。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按照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真实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要素。但是,在当今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在使用化名。如果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当事人隐私”等原因,化名的使用也无可厚非,可实际生活中,在“化名”的“保护伞”下,“假新闻”也屡见不鲜,让人不得不对“新闻化名”现象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3.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14,(11):43-47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有三个文化组织——《子弟兵》报、《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被誉为三支文化“轻骑兵”。其中《晋察冀画报》是晋察冀根据地第一个以刊载新闻照片为主的大型摄影画报,在抗日宣传和群众动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晋察冀画报社,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新闻摄影的主要媒体,也是军事新闻摄影人才荟萃之地,成为中国革命摄影的摇篮。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传媒之中,新闻策划往往最能体现媒体的创新思维、反映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展示报纸自身形象和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有利武器。尤其是面对目前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单靠独家新闻取胜已是越来越困难,此时,媒体的新闻策划就成为取胜的关键点。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如果能运用好社会资源,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上级满意与社会满意的目标,以此来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动态概念,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引起了西方媒体的纸上风云。文章认为形成“中国模式”热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如西方模式的“失灵”、中国的“内在魅力”、“中国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等。“中国模式”所独具的社会价值,文化、制度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要如实评价自己,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钟祖 《党建文汇》2008,(2):18-18
日本媒体今年1月10日报道说,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1月9日收到了来自中国政府的邀请,在今年8月奥运会期间访问北京。今年76岁的石原曾多次发表对中国不太友好的言论,是日本“中国威胁论”的领唱者之一,甚至曾扬言抵制北京奥运。对于他收到来自中国的邀请,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表示“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2,(6)
现在,许多媒体都拿出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开设舆论监督专栏、专版,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和欢迎。但是,有少数新闻单位和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却不能出以公心,有的单位将新闻宣传当“胡萝卜”,舆论监督做“大棒”,在他们媒介做广告,就可以帮助“挖新闻”,不做广告,就实施所谓的“舆论监督”;有的单位与一些企业达成协议,企业每年向该媒体投放一定的广告量或联办促销活动,而媒体遇到群众对这些企业的投诉一概不予发表;有的单位为抢新闻,不问投诉真伪,统统曝光。对于此类问题,各个新闻单位都应引起高度…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19):118-118
趋势 新闻发言人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源于2003年政府应对“非典”危机过程中的“巨额学费”。如果说2003年以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是外交部“一枝独秀”的话,那么在2003年之后,这一群体则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所谓“内参”,指一种具有参考性质的内部信息传播载体及其工作机制。在中国新闻传播体制中,“内参”是独特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中国新闻传播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看到的是,“内参”是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民意、了解实际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本报作为一家融合地方党报和都市报双重特点的县市报,为不断增强参与媒体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本报把民生新闻作为强势品牌来锻造,着力从民生新闻的策划,与读者和其他媒体的互动联动,哒及提升新闻舆论监督水平等方面入手,拓展了民生新闻的广度和深度,让民生新闻牢牢占据了版面的“主角”地位,提升了本报在国内的公信力、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