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教育应该是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整合。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问题;美育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观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完善形成和谐之美。重视科学的途径,忽视了艺术的途径,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王兆珍 《青年论坛》2005,(2):106-107
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 ,旨在整合、设计诸多教育因素 ,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 ,利用“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 ,提高德育实效。德育潜在课程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之大领域 ,因此开发德育潜在课程的策略是 :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 ,挖掘显性课程中潜在课程的作用 ,开展深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陈卓 《传承》2013,(13)
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陈卓 《传承》2013,(11):79-81
[摘要]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岩  刘越 《前沿》2012,(20):177-17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培养现代化人”这一新型教育目标的提出,原来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惫与缺陷,德育的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无法进一步提高,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性化教育,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发展的趋势与发展需要,是现代德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的契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最基本的手段,大学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大学德育不等于公民教育,大学德育本身还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公民教育要融入大学德育之中,使之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德育要在坚持高标准的德育目标前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生态”理念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学理上讲,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当前我国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学校的德育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而且表现在“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入手,建构新型的学校德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人的主体性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文化人”假设的理论等充分显示大学德育创新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当前大学德育弱效的原因有德育价值不可选择、德育内容远离生活、德育过程缺乏沟通、德育评价简单划一等。因此大学德育创新的原则策略在于坚持发展性原则,促进德育目标的重申与反思;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德育内容的整合与选择;坚持互动性原则,重视德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坚持规范性原则,追求德育评价的优化和实效。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教育中,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建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德育与美育两方向均缺乏实效。究其原因,重要一点就是德育因缺乏美育的形象、情感、悦愉性的特点,而显得枯燥呆板,成为说教式灌输。而美育则是被人们降低到艺术技法教育程度,失去了对人进行精神教育的功能。笔者提出在高校实施德育审美化,即对德育与美育进行有机的“整合”,注重挖掘美的因素,以走出思想教育误区,使之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统观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现状,会发现在德育教育的诸种问题中,德育衔接一直是人们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衔接中不仅德育目标、德育要求、德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错位或断层,而且缺少整合与统领德育的理想价值目标.改变这一现状的着力点在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教育都要培育公共精神并以此为价值目标,并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层面、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培育公共精神,为德育衔接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1.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在之义,其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实际的贯彻执行中,德育建设的任务却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建设在观念、方法、内容、配套环境及德育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仁”以及儒家德育方法中的“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法。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为当今德育服务,实现儒家德育思想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芳 《理论月刊》2005,(3):144-146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现行德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需要,提出当前高校德育改革工作的实施要在德育地位、模式、方法和内容体系上实现的四个“转变”,为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晓丽 《前沿》2007,(10):121-124
德育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为、为人和由人三方面的统一,简言之,德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但是,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德育目的的功利化、德育过程的单一化及德育内容的符合化都说明了"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人本德育确立、实施、发展等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赵新春  孟庆恩 《前沿》2006,(10):83-85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低效由诸多因素所致。德育主体性的忽视;德育方法的滞后;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脱节;德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都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中学德育必须在创新中实现超越,走出低效的峡谷。  相似文献   

16.
老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实践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晶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0):168-170
《老子》是一部德育思想的经典。老子倡导“见素抱朴”的德育思想,是培养独立人格的思想依据;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的方法,作为一种潜隐的德育方法,对于实施隐性德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老子德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真义,我们从事当代德育实践活动时,都应当认真思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施蕾芬 《前沿》2009,(4):122-125
文章重点介绍了“三点一面”的学校与社区德育互动网络体系,即:以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切入点,以美德教育委员会为支撑点,以“家班”美德共同体为基本点,以学校社区一体化平台为立体面。并对“三点一面”互动网络体系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构建互动网络体系,拓展了美德教育的时空界限,扩大了教育者的队伍,丰富了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美德教育新格局,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美德教育的自我建构,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德育的低谷,提高全社会的德育水平是全民族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就改变德育低效问题谈几点看法。第一,应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我们现在的德育,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只有把德育的重要性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才会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通过思想和道德的建设,树立起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并以此来规范公民的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单忠献 《前沿》2006,1(6):108-111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理念。科学德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工作领域的特殊体现,主张学校德育工作应以“以人为本”为贯穿指导理念、以主体性德育为基本实施途径、以“三教育”为基本实施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落实科学德育观的要求,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在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改变教育方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开拓教育渠道等一系列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20.
赵玉华 《前沿》2014,(23):127-128
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德育和高校德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二者必须有机融合,形成合力。高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各具特色。高校德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在教育者能力、教育方式、教育重点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而家庭德育具有渗透性、榜样性、长久性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家庭德育与高校德育要形成合力,要在巩固基础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创新沟通方式、设置专门机构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