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生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自然资源同人口增长、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特征。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诸多启示,例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向绿色循环产业转型升级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关乎自然环境,也与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甚至国际形象密切相关。随着中国进入经济中高速发展、注重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中国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态势。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与环境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这些构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3.
刘希刚 《群众》2017,(6):27-28
生态经济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和谐统一、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经济是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转换提升.实现“两聚一高”奋斗目标,需要把生态经济作为引领发展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今日浙江》2010,(7):23-24
丽水市将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形成,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资产化等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建成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明发扬光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必须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指导。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消除物质变换的裂缝。建立生态示范区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倡导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促进碳交易、发展低碳经济和碳减排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目前中国正处于绿色发展道路上,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只有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制度障碍,才能让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黄娟  张涛 《湖湘论坛》2015,(4):77-82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于经济建设之中,构建绿色生产方式,是我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形势、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态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与根本途径。实现价值观念的绿色变革、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立生态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形成绿色消费模式、确立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将是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于经济建设之中,构建绿色生产方式,是我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形势、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态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与根本途径。实现价值观念的绿色变革、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立生态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形成绿色消费模式、确立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将是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保华 《理论月刊》2004,(12):99-100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为生态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法律规范提供伦理支撑;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有利于扫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0.
杨小军  周晓敏 《求索》2007,(3):136-137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会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立足于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创新驱动下的实体经济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是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须把握三个特征、实现三个突破、抓好三个转变。把握三个特征以创新人才为依托。在"人口红利"逐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正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由于西方国家占据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导优势、我国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经济特征、我国过高的经济增速期望值等因素的存在,使我国的绿色发展面临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必须在政府担负起绿色发展的主导责任、以低碳经济理念规划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开展生态消费教育、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产业集群是特定区位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率高、生态功能强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集群。它的主要特征是:遵循生态规律,实行"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优选产业项目,整合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吸收外部效应,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美化集群环境,呈现绿色、愉悦、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观。它具有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多种产业共生模式、生态企业集团化模式。构建生态产业集群要以规划为先导,在产业集群化基础上实行集群生态化改造;以法律为保障,积极寻求有利于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安排;以企业为单元,培育自觉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王太明 《桂海论丛》2021,37(2):90-96
绿色发展是内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的发展于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打造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动态平衡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塑造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型生态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教育引导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其面临着认知困境、管理困境和发展困境,抑制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效能。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当完善绿色教育体系,提升公众生态治理参与能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生态治理组织管理体系;优化政策支持机制,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17.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对象世界为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活动方式、精神状态及思维方式。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保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飞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人们在追求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的建设,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已是大连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8.
芮卫东  孙兵  解航 《群众》2012,(1):50-51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突出环保优先,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挖掘和经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与魅力的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探索和践行了以生态经济发达、城乡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文化繁荣为特征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9.
钱远坤 《政策》2012,(7):94-94
过去的五年,神农架主动承担绿色责任、谋求绿色发展,加快从"伐木人"向"护林人"、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深山穷镇向旅游名镇历史性转变的步伐。五年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使神农架林区保护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以建设生态优美、自然和谐的"国家中央公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  相似文献   

20.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体系之一。什么是生态文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是一种保持"生态中性"经济增长的经济体系,即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体系。它的具体特征是:生态影响最小化和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零碳可再生能源为动力驱动、清洁生产与生态产业链有机衔接、简约无废的物质消费与丰富的非物质消费并重。在实践中,构建生态经济体系,需要建立以反映生态要素稀缺性为基础的市场体系、以生态创新为依托的技术支撑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以生态资本增值和价值实现为目标的投资体系和以生态经济效率和效益为引领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制定引导性产业政策、加快推进税收制度生态化改革、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