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南夷"是《史记》等文献对中国西南原生民族的概称。探讨"西南夷"问题,对西南民族流变和中国民族发展与交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夷"约在距今3700年前随着西南青铜时代的开启,由氏族部落转化而成,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西汉在"西南夷"地区统治的确立,"西南夷"开始衰落,并在两汉之交蜕化为南中大姓与夷帅控制下的新的民族体系。"西南夷"并非源于外来的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而是以本地居民为基础形成发展而成。"西南夷"的概念,适用于"西南夷"存在的夏朝末年到两汉之交,不宜用之称谓汉晋抑或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南民族。  相似文献   

2.
林文勋 《思想战线》2001,27(5):134-135
一 西南地区经云南腹地很早就有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线.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关于张骞出使大夏、知身毒国通道的记载,联系我国北方的对外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许多学者将西南地区经过云南腹地通向东南亚、南亚的交通通道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或"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3.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相似文献   

4.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相似文献   

5.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今贵州区域在汉代绝大部分属于牂牁郡辖治,两汉时期牂牁郡是汉王朝与西南夷地区联系的重要边郡,郡治设在安顺宁谷一带,都尉治一度曾设在赫章可乐。牂牁郡既是汉帝国控制西南夷和"制越"的前沿阵地,又是汉朝廷通滇、通身毒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区,在汉帝国的版图中占重要地位。通过稳定夜郎区域,汉帝国可以协调西南各族之间纷争的矛盾,可以制约和便于平息反叛,可以加强夜郎区域与周边及中原地区的交流,并且在政治上达到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从而保证边郡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云南青铜文化起源于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开始于夏代初叶的剑川海门口遗址,经历了自西向东,即由洱海区域向滇池区域,甚而向滇东、黔西不断发展的过程。云南各地区发现的青铜文化存在地域性的发展差异,但本质上仍同属于一个文化类型。青铜文化出土器物中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兵器,独特的器物如铜鼓、贮贝器,人物与动物俑、权杖、扣饰及器物上刻意表现的现实生活样态图像,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性,是一种"耕田,有邑聚"的文化形态。西汉武帝时期经略"西南夷",开郡设县,使"西南夷"从政治上、文化上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力量的进入,扭转了云贵地区青铜文化固有的发展方向,使其成功转型并步入铁器时代,西南边疆因此跟上了内地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8.
古彝文化是西南民族的一种重要文化,古夜郎侯王国就建立在古彝文化所统治的天南国东部,以黑夜太阴星为崇拜,受封为"楚哪蒙阁",意为太阴星侯王国。其隶有诸多君长列国。受封于东周初年,即西南夷国君笃弭封天南、地北和中央三级国度为武、  相似文献   

9.
周放 《重庆行政》2008,(3):68-70
大足是重庆西部地区的重要窗口与门户,它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丰厚。根据《大足县志》记载,大足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垫江(今合川),唐为古昌州。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县,县名取"大丰大足"之意,距今1000多年。公元890年,唐曾在大足设军节度使辖昌普渝合四州。大足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中国西南地  相似文献   

10.
汉代西南夷之"夷"的语境及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硕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124-130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比照,发现西南夷之"夷"这一概念在<史记>中的含义与语境同<后汉书>、<华阳国志>两书存在明显差异.在<史记>的语境中,"夷"是对西南各部落人群的一个泛称,而在<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则演成一个明确的族属类别称谓.本文就造此变化的原因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指出<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作为与"氐"、"羌"、"越"相并列的族属类别称谓出现之事实,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西南夷"部落人群之族系面貌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姓”与“夷帅”在西南民族地区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时期,在长达近四百年的历史中,“大姓”与“夷帅”势力的发展演变,对当时西南以至全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就西南民族史上的这个重要问题略作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和学者。(一) “夷帅”即少数民族部落或军事联盟的首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朗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  相似文献   

12.
木霁弘 《思想战线》2001,27(5):137-138
在研究西南对外通道的问题中,学术界有"南方丝绸之路"之源,但我认为,与其将这条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不如称为"茶马古道"更贴切.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地区之三角禁毒模式,可称为集传统禁毒理论和禁毒实践之精华,是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更为科学、更为现实、更为简约的全新禁毒法。长三角地区之三角禁毒模式的科学依据包括:世界毒品主要产地就是个"金三角",毒品犯罪是犯罪中的"精品",犯罪中的三角,三与三角之本身的特性和功能。长三角地区之三角禁毒模式的科学设置包括:长三角地区之三角禁毒模式主体元素的设置,方法元素的设置,客体元素的设置。长三角地区之三角禁毒模式的科学运行包括:长三角地区之三角禁毒模式主体、方法、客体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三角禁毒模式的科学运行,作为一个多极、多层的三角模式的科学运行,作为一个不断开放、创新的三角模式的科学运行。  相似文献   

14.
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嘉陵江的汇流处。全市包括将划入的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3002万人。 重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来是郡、州、府所在地。公元前11世纪是巴国都城;秦至东汉设巴郡,隋唐置渝州,宋设重庆府,13世纪中叶为大夏国都城;1891年辟为通商口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为计划单列市,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云南古代三大民族系统包括氐羌、百越和百濮.但对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云南孟高棉语族民族的先民世居于云南西南部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苞满"和"闽濮",此"濮"非江汉之南的"百濮",后以"苞满"和"闽濮"为主发展成为了今天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三个民族.而云南古代被称为"百濮"系统的民族实则是西周末年江汉之濮为楚所逼不断南迁的濮人,其后大部分与百越系统民族融合发展成为今天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夷"、"羌"是汉唐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两个人群类别称谓.对汉文史籍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看出,中原史家无论对同处一地域上的"夷"与"羌",还是对种族名称大致相似的"夷"与"羌",皆在史书中做出了较明确的区分.从汉文史籍角度对唐以前西南民族地区的"夷"、"羌"两类人群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夷"、"羌"是两个不同的人群系统.  相似文献   

17.
古人系尾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有系尾之俗,即衣后饰尾或剪裁成尾形。《说文》尾部: “尾,微也。古人或饰系尾,西南亦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水经注》卷37略同): “(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略同): “(哀牢夷)衣后著十尾,臂胫刻之龙文”。今世学者据上述记载,多认为衣后饰尾乃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五世纪初的汉、晋时期,称今云南、贵州及滇、川、黔、桂连接地带的各兄弟民族为“西南夷”。“西南夷”中的民族成分是复杂的,而《史记·西南夷传》郤说“西南夷”各族“皆氐类也”。即皆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这只能理解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在“西南夷”中占大多数。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正式设置了郡县,并把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迁至“西南夷”中进行屯垦。往后,这部分汉族人口逐渐与一些土著的兄弟民族相融合,使部分兄弟民族的情况有所变化;同时内地汉族对“西南夷”的了解也逐步深入,有关的记录逐渐增多。把先后的有关  相似文献   

19.
马雁 《思想战线》2008,34(2):117-118
元明清时期西南基层民族地区,基本上维持着一个国家法和习惯法在内容上有所"分工"、运作中相互"配合",两种权威性资源时有冲突和变通适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马莹  戴江 《今日民族》2012,(11):40-44
公元前122年,出使西域回来后的张骞回到长安,他向汉武帝上奏说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许多蜀地的布匹和邛竹杖,也就是说有一条秘道自蜀地经西南夷(云南地区)直通身毒(印度),汉武帝十分震惊,并派四路使臣下西南,以探明这条道路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