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2.
阿计 《人大论坛》2009,(1):26-29
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语境中,立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微缩的改革史。尤其是那些推动观念变革、社会进步的经典立法,更是串起了一条见证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精神线索。以下10部经典立法,就从一个窗口展示了这个伟大的改革时代、开放时代和立法时代。  相似文献   

3.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06,32(1):6-11
2005年,文艺学界围绕“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经典的终结”、“文学与图像的战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甚至不顾基本文学事实。文学理论的自我作对者,尚未诀别“稗贩”西学的历史。所谓的“热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研究”者人为制造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现实中提炼出真问题,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创造或突破。  相似文献   

4.
陈静 《理论月刊》2010,(7):142-144
文学传统和文学经典是文学传承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西方无数理论家和批评家站在时代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尤其是19世纪以来,以艾略特、韦勒克、荣格、弗莱、布鲁姆等人为代表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就此命题产生分歧和争议。本文系统的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有关文学传统和经典的相关理论的流变和发展,以期全面认识文学传统和经典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新阐释,逐渐打上了文化全球化的烙印.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乌托邦"想象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翻译的干预,一些原本仅具有国别/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标准: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2.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本民族语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4.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5.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却十分边缘.为了早日使中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翻译的主要方向应该由外译中转向中译外,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王宁 《探索与争鸣》2007,38(10):54-59
经典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下,中国文学的不少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文化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突破"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仍处于"边缘"地位。针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和研究疆界的无限制扩大,应提出一种文学的文化批评之策略,这是使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得以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单永军 《前沿》2009,(4):179-182
文学经典是当今文艺学领域的热点话题。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文学史中的经典建构。本文首先梳理了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涵义,而后就文学史和文学经典的关系出发,探讨文学史中经典建构的原则与问题。文学经典对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构成了文学史的骨架,对文学史创作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学史在经典的选择、确立和承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经典面临着危机和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诠释学视角下的明代四大奇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四大奇书在中国文化格局中创造了一种奇峰突起、奇气盎然的景观。本文试图从叙事智慧和叙事结构的角度 ,结合文本所由生的民间文化精神 ,通过细读的方式 ,重新解读这几部经典文学作品 ,以期借助新的诠释学视角获得更加新颖、细致的理解。所谓新的诠释学视角 ,是指我们应该把这些章回小说当作大文学语境下的作品而非纯文学作品 ,回到作品本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智慧中 ,进行体验和考察。这种新诠释学的还原研究 ,不是从某种文学概念出发 ,而是从作品本身的生成和变异的实际情形出发 ,来考察民族文化心理对它的渗透和折射 ,把这些奇书当作一种生命的过程和文化的过程来进行解释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6月26-2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女性文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外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析。一本次会议总论坛的议题是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文学的经典化直接受制于政治权力的无形  相似文献   

11.
该书《蒲序》(蒲坚教授撰)中介绍说:“从研究线索来看,这篇论文是按照两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条是立法线索。按照这条线索,研究中国古代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研究其立法活动,二是其成文法律。为了研究立法活动,就要对其立法机制、立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微阅读"盛行的今天,文学经典日益边缘化,大学教育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文学经典在当代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通识教育中强化文学经典教学势在必行。高校中让文学经典融入通识教育,可以通过精选核心课程、培训教师团队、利用网络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介和各种活动传播经典,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经典叙事学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中国现当代学界利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进行了诸多女性文学及跨学科现象的研究。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方式进行补充与提升,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研究的不充分和模式化弊端。在充分发掘已有女性写作基础上,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与国情发展开展中国式"交叉路口性"研究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14.
夏玉玲 《求索》2014,(9):110-114
20世纪上半叶,以儿童文学经典《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代表的西方“荒唐文学”被译介到中国,对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观念的差异导致了“荒唐”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困境,具体表现在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误读与改写.只有充分理解西方“荒唐”儿童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才能避免误读和曲解,才能真正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品格和精神诉求.这种尝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和借鉴外国儿童文学,使之本土化的同时又不失儿童文学本原的审美价值,从而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语境与文学批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求索》2010,(1):177-179
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本解读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传统理性主义进行了挑战。大卫·杰弗里等学者指出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批评道德观的忽视,不利于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文学研究的道德原则对于中国学者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CNKI收录的北大核心和CSSCI文献,通过加工得到最终分析样本,辅之以统计技术和CiteSpace V知识可视化软件,对目前国内关于党内监督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热点主题及学术前沿进行统计及可视化分析,发现热点主题集中以"党内监督""党的建设""领导干部"为核心线索辐射展开,捕捉到"党内民主""从严治党"和"反腐败"逐渐成为当前党内监督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未来,需在党内监督文化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内监督的经典论述及其当代价值、如何增强现有监督制度的协同性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是文学传统传承与发展的基石,是我们进行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文学经典在当代的文化论争当中成为一个被过度使用而又语焉不详的概念。本文首先清理文学经典的含义,进而从典范性、原创性、时空的跨越性、意义阐释的开放性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经典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敬艳  焦垣生 《求索》2011,(9):51-5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舞台上经历了两度浮沉,社会学批评的前后两次式微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创作主体、批评主体、真理、理性、“宏大的历史叙事”、文学经典、唯物史观、读者身份等方面的颠覆和消解,试图凸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第二次式微过程中面临的理论挑战,文章最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的重新定位及其理论发展等相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空间叙事研究的起点、切入面与展开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波 《求索》2011,(1):195-197
空间叙事研究的起点是具有叙事功能的空间,而不是作为背景的、静态的被叙述的空间,因此在文学叙事中,需要在传统文学研究与经典叙事学等叙事研究的谱系中,清理空间的身体性、当下性等内涵。在文学叙事中,空间不断突破固化的惯性时间及其支撑的感知框架,凸显当下时空中的感性细节,以此动摇时间意识,找回被忽略的当下空间意识。本文拟在把握空间内涵的基础上,讨论空间叙事研究的起点、切入面和展开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该书导论《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中介绍说:“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韵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甚至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的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希冀对一般的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所贡献。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