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次讲到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把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国际传播能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比如,在总结思想文化建设成就中,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确定"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第一阶段任务目标时,明确"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重要目标之一;在对文化建设进行战略部署时,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  相似文献   

2.
张国祚 《党建》2014,(8):44-45
近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五届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主题,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界定,文化软实力与智库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联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现摘录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实力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核心概念,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它是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提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的有机体,是中国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传播力"的集合体,以及是文化的"中国元素"与"中国风格"的结合体,进而对其基本要素和发展思路作了较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并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特点,探索"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路径,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动的历史节点,国家"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并且日益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从"力量"不等于"实力"、"文化"不等于"价值"和"文化"不等于"制度"三个角度对"软实力"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建议以需求为导向耐心开展文化传播,进一步提炼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平台与载体,使企业成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李青燕 《新视野》2007,(6):25-26
党中央提出"走出去"开放战略已有10年,在各项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一批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走向世界经济竞争的舞台。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软实力"是必要而迫切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以传统文化、"中国模式"和中国外交为核心的中国软实力资源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软实力资源的"走出去"是中国软实力提高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中国魅力才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展现,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价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使命。回顾已有文献,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和行业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现有研究既取得了一定成果,又存在着一些不足。未来应加强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优化文化软实力评价路径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力量协同推进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世义 《世纪桥》2010,(9):20-21
"软实力"一词自提出之日起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塑造和提升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也日益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政府要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软实力"的升温,中国的"软实力"又要如何建设,这是今后中国实现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周向军  高奇 《理论学刊》2012,(5):91-96,128
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也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并且把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是关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内容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有最根本的思想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最强劲的理想软实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最雄厚的精神软实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最鲜明的道德软实力.在当代中国,要科学有效地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软实力,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任务,宣传好,落实好.  相似文献   

11.
提升统战文化软实力是新时期凝聚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政治文明、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现实载体。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运用统战文化的整合力和凝聚力,发挥统战文化软实力大团结、大联合的作用,团结不同阶层、民族、政党等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因此,明晰统战文化软实力的定位,认识统战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探析提升统战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对中国统战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14,(7)
<正>2014年6月13日,第五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会专家围绕文化软实力与智库的关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界定、如何建设新型智库、建设什么样的新型智库等主题发表了演讲,主旨鲜明,讨论热烈,观点新颖。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外界开始热议中国的软实力,而中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无与伦比"的表现,也让外媒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上海世博会、"中国制造"全球广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等,每一次中国的公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论述,就意味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从二者衔接性的角度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万鹏 《理论导报》2015,(2):37-38,48
在第六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新闻发布会上,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作了题为"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的演讲。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对中国特色软实力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可以理解概括为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七大确立"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探寻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律,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国内实际和国际形势,围绕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和实践部署,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识,体现了我党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知与文化自觉,是对马  相似文献   

17.
张碧波  张铁江 《奋斗》2013,(7):44-47,61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任务,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18.
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冷战思维的偏颇与不足提出的、旨在进一步维护美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概念,随着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呼声的不断高涨,其日益成为各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升软实力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从本体论上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战略定位、目标和环境,必将推进中国软实力的大幅、持久提升.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5,(5)
文化软实力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文化交往范畴。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交往时代,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个民族之间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领域不断深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加剧,各个民族面临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危机和挑战,唤醒了各个民族的文化自我意识与文化"软实力"意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便由此出场。可见,文化软实力是在文化交往中生成的,因此,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离开文化交往来实现。文化交往是软实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路径。为此,必须从文化交往出发,通过"一体两翼"文化发展格局,既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注重对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借鉴与吸收,大力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蔡明 《共产党人》2010,(17):42-43
近年来,"软实力"已成为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也是中国人的热门话题之一。"软实力"是相对于以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为代表的"硬实力"而言的,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政治制度的亲和力等。由此可见,"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