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2007,(7)
我们应从国际形势、中国外交的宗旨和任务、历史经验及中国儒家文化等几个方面去理解中国提出"和谐世界"主张的原因。中国提出"和谐世界"主张具有历史必然性,建立"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中国外交长期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求是》2015,(9)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起伏发展几十年,人们对它越来越熟悉了。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西方"普世价值"为标准,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和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其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否定和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无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怎样改换手法,只要看清这几点,就能够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用意。歪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用意  相似文献   

3.
正青春是梦想的年龄,每个青年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每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机遇与作为。一、中国梦的主力军是当代青年对当代青年来说,中国梦就是"我的梦"。因为每一个当下,都将成为历史;每一代人的努力,都会成为历史的一片段。为了实现中国梦,几代中国人已经前赴后继、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党和党的事业之忠诚与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忠诚和信仰源自现实,但成就于"神圣"。在中国传统中,中国人相对缺乏"宗教神圣",但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神圣"。这种"历史神圣"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历史的作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如何叙述与君主统治的合道性("合法性"是一个植根于西方语境的概念,在中国史语境里,“合道性”既包含“合法性”又大于“合法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相似文献   

6.
赵睿 《共产党人》2011,(13):53-54
<正>《明朝那些事》是近年来的一本历史类畅销书,它讲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起1344年到1644年300年间中国明朝的历史。全书对明朝17位皇帝和其他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宫廷政治、战争和社会制度等有着深刻的阐述。明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个"草根"发家的王朝之一,在诸多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但其最有特色的当属吏治,尤其是在朱元璋时代。朱元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思潮的定义社会思潮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里对"社会思潮"做了如下定义:"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在此,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最为精炼而准确。二、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主要社会思潮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无端抹杀忘却客观存在历史,而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对历史进行虚假构想和盲目篡改的一种社会思潮。在步入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为具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课程目标既有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的要求,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章借鉴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与特征,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三维立体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 在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如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这些时期,都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都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堪称"某某时代".诚然,用来划分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的"时代"这一概念,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有其显著的历史必然性。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中共的理论创新自觉、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共产国际领导方式的改变、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累、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及王明的右倾错误等几个方面考察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1932年11月,上海《东方杂志》发布启事,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并征集答案:一个是"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另一个是"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个有关梦想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预言,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名字已赫然写在了新中国的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上、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标志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最重要的历史现象。崛起中的中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之谜,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全方位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为国际体系注入了一股崭新而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深刻论述,实际上是从大历史的视野,揭示了中国梦的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就是要使在历史上传承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6,(10)
正(接上期)(五)关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思想毛泽东着重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个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的提出是由戏曲和史学的争论引发的。在1950年冬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发生了京剧和地方戏以哪个为主的争论,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题词祝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8月在成立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时,由于学界对中国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历史分期有不同看法,在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时,毛泽东讲了4个字:"百家争鸣。"1956年4月25日至28日,中央政  相似文献   

16.
杨彬 《奋斗》2014,(2):19-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刘仰 《理论导报》2014,(5):10-13
正100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有太多的屈辱、沉沦。面对危难,一些人喊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提出激烈极端的主张,甚至全盘否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要求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甚至要取消汉字,从里到外彻底洗心革面。如今,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救亡高于一切"的危急关头,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在展望未来时,还应该回头审视过去。回望历史,我们对救亡过程中大量激情的反叛表示理解。我们理解那些恨铁不成钢的激愤,也理解那些矫枉过正的夸张。但是,我们还应该冷静地意识到,历史是不可能割断的。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极力贬低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抹杀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流血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始于1900年,常规每5年一届,素有"史学奧林匹克"之誉。中国自1905年即关注大会,向达、蔡元培、傅斯年、胡适、顾颉刚、刘大年、季羡林等几代学者都积极推动过中国与大会的交流。《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影像史料》将陆续公布这方面的珍贵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法者,治之端也。"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长治久安,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依法治国。探索法制之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发现,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并不缺乏法律制度。自国家出现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我们所熟知的如《秦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例》。不过,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也正是由于绝对权力和特权的大量存在,中国始终无法走出"人治"和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回顾20年来我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深刻感到"新时期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居于特殊的地位。这次会议的关键是它解决了一系列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即:请出了一位巨人——总设计师邓小平;恢复了一条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到了一条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产生了一个伟大理论——邓小平理论。这"五个一"以其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