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共产党是迄今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左翼反对派政党,它的兴衰、起伏贯穿了俄罗斯十年巨变的整个历史时期,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十年社会政治发展的现实.由被禁止活动到重新崛起、由体制外政党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它发展的极盛时期,俄共对现政权构成了最有力的挑战,而且几乎改变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俄共自身的保守性与非建设性决定了它难以提出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与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行动纲领,在与现政权的较量中其影响和作用逐渐衰弱.尤其是普京执政后,俄共受到了政权及议会"中右翼势力"的联合挤压,俄共也由党内不同派别的分化而走向了分裂,它的前途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为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而斗争——俄共十三大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共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刻召开了十三大。这次大会不仅完成了修改党纲、选举新一届领导机构等既定任务,而且对共产党人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危机提供的机遇复兴社会主义作出积极回应。本文通过对俄共十三大文件的解析说明,俄共不仅明确提出为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而斗争,而且从思想理论、队伍建设、行动策略和国际联合等方面加快了迎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2002年4月以来,以"统一俄罗斯"党为代表的中派势力通过一系列议会斗争,严重削弱了俄共力量,在俄政坛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俄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将对俄国内政局、杜马选举和总统选举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总统大选经过半年两轮的较量终于落下帷幕。选举后,俄政坛两大对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调整策略,新一轮的政治较量又拉开了序幕。叶利钦虽赢得大选,却仍要面对许多经济、社会的严重困准。对他来说,大选之后并不比大选前轻松。大选后俄罗斯政治和社会局势的发展对俄共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俄政治局势的复杂化为俄共提供了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1996年8月22日,叶利钦总统任命了最后一批部长,俄罗斯新政府正式宣告组成。 一、组阁经过 俄罗斯总统大选后,谁将进入新一届政府,正如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所说的,,是一个“让人为难和不简单的问题,既牵扯到整个国家,也牵扯到改革速度和方针的修正”。为此,俄当局与以俄共为首的人民爱国联盟之间、上层权力人物之间展开了一场权力争夺战。 (一)俄共主张建立联合政府遭否决。总统选举前,俄共提出了按“三三制”建立人民信任政府的主张,即原政府成员、人民爱国联盟代表以及其他政党代表各为1/3。总统选举后,俄共仍坚持这一主张,并期望得到政府中的关键职务。切尔诺梅尔金则表示;“联合政府不适合今天的俄罗斯”,排除了“联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俄罗斯的中派议员和右派议员联合起来,发动了针对俄共的一次“杜马风波”。这次事件说明,俄共同普京的关系已经恶化,中派政党和右派组织开始联合反共,使俄共面临一次政治危机。“杜马风波”后,俄共内部矛盾也进一步扩大,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共产党自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以来,曾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议会笫一大党,并成为总统选举最有力的竞争者。可是,不多几年,俄共就开始衰落。时至今日,俄共巳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俄共缘何如此大起大落,其问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政党政治生态环境的分析,对俄共缺乏自身正确定位的分析,从深层次解析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普京总统第二任期内对政党法和选举法进行了修改,俄罗斯政党体制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政党数量减少。“统一俄罗斯”党、新组建的“公正俄罗斯”党、俄共和“自由民主党”最有可能进入第五届国家杜马。右翼自由主义政党四分五裂,但自由主义思潮在社会上仍有相当影响。俄罗斯政党体制仍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将在“主权民主”的框架内建立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政党体制。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俄罗斯主要政治力量走向赵龙庚在俄政治力量中,主要有以现政权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力量、以俄共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左派)和以列别德为代表的第三势力(中派)。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政治力量的大搏斗将主要在这三种力量之间进行,其斗争结局将决定俄未来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俄共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刻召开了十三大。这次大会不仅完成了修改党纲、选举新一届领导机构等既定任务,而且对共产党人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危机提供的机遇复兴社会主义作出积极回应。本文通过对俄共十三大文件的解析说明,俄共不仅明确提出为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而斗争,而且从思想理论、队伍建设、行动策略和国际联合等方面加快了迎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