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的人构成的,所以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和谐人际关系.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崔杰 《新长征》2006,(10):23-24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健康和谐。实践表明,在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因素中,思想道德建设占据重要位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民团结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主义的特征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长鑫 《唯实》2007,(3):82-8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涵着一个全新的命题即“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是制度和谐的社会,是人际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自身和谐的社会。要倡导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营造和谐社会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三方面努力。但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应当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的发展虽然不同于人的发展,却以人的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德法兼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制度基础。当今,人际关系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本文从道德规范和法律机制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德法兼治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娣 《求实》2006,2(7):60-61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科学内涵的实质。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妥善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丽民 《实践》2006,(2):15-1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两个同等重要、共同向前推进的历史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的双重目标。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和谐发展又可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实现公平正义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的、全面的和谐,政治权利平等,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社会制度和秩序合理的社会。坚持  相似文献   

10.
张骐 《理论学刊》2006,1(6):15-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有生机活力、有社会公平、有和睦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和谐首先有赖于个体的和谐发展。文明修身是人类自教自律的道德修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盛行的今天,文明修身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意味着人的发展是以健康、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生命以一种不自私的方式延续,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文明修身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解放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本质是解放人;发展生产力,目的是为了人;消灭剥削,实质是消除奴役人;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校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精英集团,高校应该做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头羊,要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高校和谐的关键是校园主体人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筑和谐校园的步伐.以"天和"的平等精神,构筑和谐校园的客观环境;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心和"的宽容精神,构筑平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内部的和谐以及政府与服务对象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型政府在人际关系的构建上如何适应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是当前政府软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就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辩证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指明了前进方向,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思想道德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人际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公共准则,必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精神支撑的作用。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社会建设的力量,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和谐.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从本质上全面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决定》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是到2020…  相似文献   

20.
曹海霞 《求实》2012,(Z1):244-2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得到有效疏导。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大众传媒、社会心理疏导和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大众传媒的社会心理疏导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