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具有被害人以14周岁以下的幼女为主、犯罪人以中老年熟人为主、犯罪手段多样且多含诱骗因素的特点。我国在现有应对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策略的基础上,应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创新对性犯罪人的处遇和管理,加强对被害人的救助、普及性教育和性侵害防范教育,以预防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香港警方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香港警方在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时,特别强调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关爱和保护,减少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再次伤害。具体体现在:多机构的合作模式、专门的办案程序、家居录影式的调查访问、一站式的调查取证、支持被害人出庭作证、多专业的治疗辅导服务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频发,目前存在办案机关调查取证难、被害人维权难与被害人获得赔偿难等问题,给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带来挑战。我们应坚持“依法从严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司法政策,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中心,不断强化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延伸检察机关检察职能,发挥检察机关在法治宣传教育、打击网络性侵等方面的职能,以司法保护助推“五大保护”,增强未成年保护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在性侵害或虐待案件的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脆弱性和易错性的特点。采取普通的作证方式不仅会使其遭遇二次伤害,亦会影响其证言的精准性。而采取控方庭上宣读询问笔录将不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质证权,进而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判。因此,保护未成年被害人和案件公正审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冲突。同为大陆法系的挪威采取的特殊作证制度,不仅可以实现被告人质证权与未成年人保护的调和,也有助于获取真实可靠的未成年人陈述,具有多元价值。在当前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背景下,借鉴该制度以构建我国的未成年被害人特殊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犯罪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占有一定比例。如何积极、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被害,这是每一个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深入探讨刑事犯罪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尤其是幼儿、小学生、中学生自身的致害因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它不仅能较为直观地解读被害人自身致害因素的性质、特点、类型与机能等理论问题,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地预防犯罪、预防被害。  相似文献   

6.
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频发,究其原因是取证难。由于案件性质和受害对象等方面比较特殊,公安机关要采取适合未成年人的方式有效取证,采取“一站式”取证方式,避免对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在必要时,检察机关可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在证据审查方面,要构建以被害人陈述为核心的证据审查机制,灵活判断传闻证言的证明力,辅助认定被害人陈述的可信度。通过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有限制地引入被告人品格证据规则,以达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暴力犯罪案件侦查中,被害人的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通过被害人的陈述,公安机关可以了解到被害人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事实经过和结果,了解到犯罪分子的部分情况,从而为开展侦查,揭露犯罪提供客观条件,为认定案件事实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被害人心理,探讨影响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获取被害人真实、可靠的陈述,对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及时破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暴力犯罪中的被害人心理作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邓娟  何延 《民主与法制》2014,(28):32-34
“近年来,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数量明显增多。并且,被害人年龄呈现低龄化、受害次数呈现高频化的特点。” 为此,2013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刑事政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方面,就加强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和工作部署。“意见”一经公布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然而。法律实务界人士关注更多的是,立法层面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轻刑化的合理界限不明所导致的片面追求轻刑化,造成在理论上存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不平衡,在实践上会对加害人与被害人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为了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应该明晰未成年人犯罪轻刑化合理界限,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宽严相济的刑罚政策,构建独立于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健全被害人司法救助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完善社会矫正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电信诈骗案件的多发,在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财产乃至生命的损失后,更对我们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从此类案件中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过程入手,描述心理的诈骗"剧本",并着重对犯罪人所利用的被害人心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法眼天下     
上海拟建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最高可达5万元。据了解,当前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庭涉法上访增多,原因之一是被害人及其家属无法得到经济赔偿,有些被害人致死致残,失去劳动能力,影响家庭,生活困难。  相似文献   

12.
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等性犯罪是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被害人多为妇女、儿童。这类犯罪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精神损害巨大,而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物质损失。根据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只能就物质损失要求赔偿,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受理。本文围绕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及其赔偿问题展开论述,对目前刑事诉讼立法限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做法表示了不同意见,目的在于引起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对这类案件被害人权益的重视,进而完善立法,将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尽早纳入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的含义及被害人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能否依照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问题,解释如下: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及考验期满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被害人的意见。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的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和不起诉的决定,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不适用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关于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规定。 现予公告。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被害人过错情节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发现不同程度的被害人过错对于死刑量刑有不同的影响,其适用主要集中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中,且案件多系民间矛盾纠纷引发,因此,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责任分担理论、应受谴责性理论及期待可能性降低理论共同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但由于我国各法院对于被害人过错认定标准不规范,对被害人过错情节的适用与否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导致事实认定的差异和裁量结果差距过大;加之在量刑时未能处理好与其他酌定量刑情节竞合问题,导致各地"同案不同判"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影响了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此,应通过司法解释将被害人过错情节司法化以提高其法律位阶,并确定被害人过错程度的认定方法——定量分析因素模式,从而为被害人过错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强奸是一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刑事犯罪。我省近几年逮捕的刑事案犯中,强奸犯比重均占第三位。强奸属于阴私案件,知情面小,证据来源少,所以被害人如实的告发与陈述,对认定案件、证实犯罪和犯罪人至关重要,然而,有些强奸案件中的被害人,由于多方面原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和询问,使得预审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刑事和解即被害人与加害人采取和解协议的形式来处理刑事纠纷。恢复正义理论构成了西方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有其可行性,刑事和解成分存在于我国的法律传统中,也存在于我国的刑事自诉程序中,当代中国存在刑事和解的社会需要和一定的实践基础。要在中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在刑事改革方面应考虑下面四点:适用范围上应以自诉案件为突破口,逐渐扩展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机成熟之后,再扩大到暴力性犯罪等案件;取消被害人的刑事参与权,加强刑事和解的地位,将刑事赔偿作为一个中心构建新的和解制度;将法律依据定为被害人是否谅解犯罪者、犯罪者有没有进行赔偿等;充分发挥社会调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民公安》2006,(16):62-62
2006年4月份,我局受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抢劫案。犯罪嫌疑人、被侵害人均属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多次实施殴打、威胁等手段,强行索取多名在校学生的钱财(数量较少)。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请问:他们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被害人被殴打,伤情不达轻伤。如何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动态▲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向专业化发展从2007年起,全国将有18个中级人民法院开始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的试点工作。这意味着涉及未成年人的所有案件将由专门的审判庭审理,少年法庭也从原来单一的刑事审判,向综合化、专业化、独立建制的方向发展。参与试点的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除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外,还将受理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未成年人的民事案件,以及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当事人为未成年人的行政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加害行为使被害人身心受到损伤,往往会导致被害人及其家庭在生产和生活上陷入困境甚至绝境。近年来,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属涉法上访日益增多,如何保护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0.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14):40-41
4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除了对刑法的适用作出4个法律解释外,也首次对2012年3月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作出了3个法律解释。其内容分别是:关于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予以逮捕的解释,关于被害人对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能否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解释,以及关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和收监程序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