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不同层次的国际人权条约都规定,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享有被告知的权利、审前拘禁者的权利、申请人身保护令状的权利和非法逮捕或拘禁的受害者获得赔偿的权利。规定上述四项权利的相关条款存在用语模糊、抽象等问题。国际人权监督机构虽然在处理来文申诉的案件中能够对其中有歧义的用语进行解释,但它们不想也不可能确定统一适用的具体标准。在保障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的权利的实践中,缔约国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12年在西北和东部两县的质性调查数据,以家庭重大事件——分家为线索,分析了这一事件对农村家庭中较晚结婚的儿子的影响,验证了分家制度造成农村多子家庭中排行靠后的儿子在婚姻机会以及发展方面持续地被剥夺,并且发现习俗文化使各阶段的剥夺均被合法化,因而无论是光棍本人还是其他社会群体均对此默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6)
通过文献综述法对相对剥夺感的概念、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影响因素、应对方式等方面的探讨,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相对剥夺感研究的现状,以期引起人们重视相对剥夺感对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影响,使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相对剥夺"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盗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宝国 《学理论》2009,(8):40-41
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可愈演愈烈的农村盗窃问题却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试运用“相对剥夺”理论对农村盗窃问题予以探讨,以揭示农村盗窃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并据此提出解决农村盗窃问题的措施,从而有效遏制及防止农村盗窃问题的发生,最终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王磊、胡鞍钢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撰文提出"多层剥夺"这一概念,希望来解释中国社会普遍不满的产生来源。简单地说,社会不同群体,无论是强势还是弱势都由于某种剥夺的存在,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剥夺包括两种层面:一种是客观的失去,即  相似文献   

6.
目前,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认为列宁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据此作了不少文章。其根据是《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0卷第253页的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列宁选集》1972年中文版第4卷第142页上也有这段话。其实,这是误译,《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就改正了这处错误,把这句话译为:“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8卷第37页)但《列宁选集》在校译时,仍没更正。“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列宁实际上并未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趁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遇到重重困难之际,在中国大陆上濒临绝灭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道路人的吹捧,似乎有死灰复燃之势,并一度被奉为拯救社会主义的灵丹妙药,而公有制则被嘲讽为“无主所有”遭到诘难。出于颠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目的,极力鼓吹私有化万能,井狂妄宣称“政府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励私人所有制”。在89年学潮期间,有人抛出《中国的希望——私有制宣言》,罗织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十大罪状”,胡说我国的公有制“超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经济上“约束着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个人  相似文献   

8.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体性事件——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2004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可看作群体性事件的里程碑:原本普通的民事或治安纠纷,行政执法人员一介入处理,冲突矛头立刻转向行政当局,众多与诱发事件无关的旁观者卷入冲突;提出宽泛而模糊的政治诉求。这些新特征表明,群众普遍积蓄着不满情绪。在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这种社会不满情绪只能用相对剥夺来解释。相对剥夺指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满意是其反面,即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有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剥夺一满意则整合了上述两个概念。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模拟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矛头转向,考察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招募大学在校男生60名。研究发现:相对剥夺的个体比相对满意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集群行为;群体相对剥夺一满意部分中介了个体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集群认同对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欧洲19世纪早期工人运动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潮中的一个流派,是一个“伸缩性名称”。从历史演变看,西方的社会民主党已经由初始的资本主义的反叛者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改良者,再变为资本主义的共生者。作为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者间有原则性的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既取得了一些很大的历史成就,也存在者曲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经常背叛自己高谈的主张的灰色记录。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曾被列宁称为“不文明的社会主义”.这不仅仅是指其经济落后与社会主义的不相称,而且是“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分析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趋势及中国现状后大胆地界定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巾场经济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冲破一切束缚,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在以往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效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动力即“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这是使其得以迅速发展的两个基因.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耗尽了能量,“经济冲动力”成了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世界万物被剥去了神圣的色彩,从而使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失去了抑制平衡.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的“十二大”是与“七大”具有同样历史意义的会议。“七大”的纲领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十二大”的纲领则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七大”为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十二大”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道路。因此,各行各业、各单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当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大题目,来自觉安排自己的活动,使自己的工作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总目标。离开这个大题目,轻则得小失大,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迷失方向。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探讨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想就此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指出 :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 ,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为了制定现代社会主义概念,就需要确定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社会主义社会革新的途径和方法及其发展前景。这就要有批判地运用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拥护者和反对者的理论著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有论证的预测。我国以及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令人信服地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普遍原则是通过不同途径实现的,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不同的时代范围内实现的。与不同国家和人民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应具有多种发展“模式”,在同一时期或不  相似文献   

14.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认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历来贫穷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中国搞社会主义、公有制“超前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也有的人认为,社会主义虽然不错,可是中国太落后了,搞社会主义太早了。这可以说是一种“早产论”。这种论调对不对呢?我们认为,“早产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亵渎和否定,也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现实的歪曲。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可是,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加剧,  相似文献   

15.
列宁对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批判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张。具体包括:批判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强调俄国要通过发挥资本主义进步作用和清除封建残余走向社会主义;批判宣扬资本主义“永恒论”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具有历史暂时性;批判普列汉诺夫等人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灾难论”“早产论”“经济决定论”,强调落后的俄国可以先夺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批判新经济政策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义”,强调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并保证新经济政策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社会主义国家一项特殊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它被相当一批人遗忘或“淡化”了。我国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的动乱和暴乱以及东欧剧变,从反面给我们上了一堂现实而生动的关于“和平演变”的教育课。为此,我们今天来学习和探讨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及时提出要警惕帝国主义把复辟希望寄托在“民主个人主义者”身上的战略图谋。建国以后,当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刚一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时,毛泽东就敏锐地觉察到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首先向党内的高级干部,尔后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82,(1)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面前又展现出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 “向阳门第春常在”。祖国大地上,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一九八二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的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我们的祖国就要在这个新起点上腾飞了。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处在相持时期。但由于资本主义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遇到了严重困难和挫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这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曲折。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有时前进,有时迂回,甚至出现曲折和反复。尽管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基本趋势,只能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而不可能是别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倒转的。但是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运动这个暂时的曲折中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面临的危险不仅来自帝国主义的武力颠覆,更危险的还是“和平演变”这一策略。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性,弄清这场斗争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挫败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战略,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和兴起,首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碰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当代中国在各个发展阶段面临的历史机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历史特点。邓小平对姓“社”姓“资”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和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事业,应当围绕两个根本问题研究和解决一系列复杂课题。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200年的历史跨度中,世界正处于最激动人心的历史交汇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解剖和批判,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应运而生;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运动从磅礴于全世界,到走向溃散与孤漠,似乎社会主义制度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社会主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西方“天才的预言家”们在得意忘形中,举目东望,不禁愕然。中国经历了50年的曲折与辉煌,聆听着新世纪的钟声,更深沉地思考着历史与未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于中国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