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的"把+O+VR+L"构式,指的是与处所范畴相关,动词短语后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式。O是"把"后的宾语,VR是动介式结构或动趋式结构,L是语义上表处所的处所宾语。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把+O+VR+L"构式的信息安排完全符合由旧到新的信息格局,体现了路径图式;该构式在实际使用中绝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该构式的构式义为"使位移主体产生位移,有新的着落点",而根据结构中主语的心理预期,这一基本构式义又可以分为"自主位移"和"非自主位移"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丁勇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37-140
方式标记"着"一般出现在"X着V"结构中,X的成分主要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和代词。后接方式标记"着"的动词一般具有[+虚化]、[+静态]的语义特征,一般可以进入"以……方式VP"的框架。唐宋时期的"V1着V2"结构中,"V1着"已经可以表示V2的方式,但只是一种自然的契合。直到元代,"着"被用来对译蒙古语并列式、联合式副动词附加成分,在动态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为方式标记。因而,方式标记"着"的产生既有汉语内部的动因,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文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艾尔丽 《青年论坛》2009,(5):100-104
关于不带宾语而用在动词前的“给”及相关词语的性质问题,人们的认识一直是很有分歧的。许多学者认为介词是不能省略宾语的,因此,“x+V”结构中的“X”只能归为助动词范畴。但从一些语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给+V”中的“给”及相关结构“被+V”、“替+V”、“把+V”、“对/对着+V”中的“被”、“替”、“把”、“对/对着”的性质却很复杂的是助动词、动词还是介词省略宾语的形式,是与具体语句环境有关的。也就是说,介词省略宾语的现象是存在的,是介词泛化发展的结果,而这种省宾现象主要体现在口语性语料中。  相似文献   

5.
吴守华 《思想战线》2002,28(5):127-132
汉语中的“动 (形、名 ) +‘介’ +名 (代 )”词序格式 ,简称为“V +P +N”。此层次可切分为“V +P N” ,P是“指向助词” ;“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在句中充当述语 ;N为补语。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数(Number)"基本可以分为单数和复数,一般认为语言中的数范畴是属于名词的,但是动词也具有数范畴。具体而言汉语动词搭配动量词、时间副词、事件参与者的数使用时可以表达动作的复数。数和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语言是否具有量词性决定了动词的数表达的不同。一般量词性语言不具有复数标记,但汉语是既具有量词也具有复数标记的语言。我们所谓的动词复数标记为动词重叠,认为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复数,即动作不止一次发生,能表达动词复数,因此将动词重叠视为复数标记。  相似文献   

7.
郭中 《求索》2012,(11):122-124
文章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通过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论证了"有+VP"和"有没有+VP"结构中的"有"和作为答句中单独的一个"有"是表肯定的副词,还讨论了肯定副词"有"的问答功能和语用价值,不仅具有表示肯定求证的功能,还具有表示确认的功能,而且在语义上有侧重确认强调客观事件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多义词的多个意义是一个包含中心意义和边缘意义的范畴。就多义动词"开"而言,其概念基底义为"外向型运动",根据性质差异,"开"可以表示位移、开始、出现三类不同运动事件。在典型运动位移事件中,由于位移路径的差异,"开"所表达的位移事件又分为打开、扩散、分割、离开、扩大五个子类。"开"的多个事件语义源于"开"的不同搭配,"开+X"中"开"事件所作用的对象X在空间、状态、生命度、时间特征和物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开+X"事件的方式、结果和语义焦点的不同,从而生成了"开"的不同词义。  相似文献   

9.
疑问代词“什么”在现代汉语感叹句中的否定用法有两种:一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具体格式有“V/A+什么”、“V+什么+P”、“X+什么+X”;二是“什么+P(名词)”、“什么+VP”句式表否定意义.研究表明,感叹句中“什么”用来表示否定意义的不是否定句,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肯定式结构来表示否定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什么”在感叹句中的主要用法之一.感叹句中反问句形式的大量出现也表明“什么”由最初的表疑问向感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智红霞 《求索》2011,(8):225-226,220
新兴词语模"开V"中的模槽"V"具有单音节、表动作义、有起始点、有续段性等典型性特征。这些典型性特征不仅可以对已有的"开V"类词语加以解释,而且能对潜在的"开V"类词语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6)
正"互联网+"即为"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理念和模式"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如今,"互联网+"大潮已经到来,看不见、看不懂,就会来不及。互联网界、传统界应该顺势而为,这才是我们的战略选择。V微博摘登1现在我的手机上,"淘宝""美团""滴滴"……满满的App应用让人眼花缭乱。不过也多亏这些App,即便对大陆不熟,我也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在家解决一切衣食住行!——新浪微博彼岸花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li32、(得)、ta33(过)、to11"(拿)、na:u33(住)"为例,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入手,考察侗语动词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历程.侗语动词语法化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侗语动词由表示主要意义的实词演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二是语义特征的关联使得侗语动词能够由表示具体意义转移到表示抽象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解元西厢记》口语化程度较高,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该书动态助词成员较多,经考察得知有却、了、着、过、将、取、得、破、当等9个,其中了、着的使用频率最高。动态助词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助词小类,主要与动作相联系,一般都跟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持续、实现和完成等情态。其产生,取代了古汉语中某些语法结构和某些词汇的功能,使表达更清楚明白,手段更精密准确,体现了汉语语法的进步。《董西厢》中动态助词之间的混用情况较为普遍,其出现格式主要为动+助、动+助+宾。  相似文献   

14.
转折词"就是"由表确认的"就是"发展来的,经历了"确认强调限定范围转折"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过程中,进入"S,就是P"构式是关键的一步,当构式中S与P构成相悖的语义关系时,便与转折的原型语义特征([+差异性])相吻合,"就是"便获得了转折关联功能。同类的"即是"、"便是"表转折的功能很罕见,可能是因为明以后"即"、"便"被"就"取代,功能未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1月24日,苏州各位同事:很高兴在苏州同大家相聚。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16国领导人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欢迎欧盟、奥地利、希腊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代表作为观察员与会。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三年有成",意思是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获得成果。3年来,"16+1合作"好比一列高速列车,从华沙到布加勒斯特,从贝尔  相似文献   

16.
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自陈承泽提出"致动用"以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使动用法"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动词和宾语关系的语法概念,为了较清楚地说明这种关系,根据动词的使用条件,将其分为"使发生"、"使产生"、"使变化"、"使成为"四种类型,从语义的角度对"使动用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动词"来/去"的语法功能研究较多,但涉及到其对称性问题研究的并不多。"来"和"去"存在大量不对称情况,集中表现在表抽象意义的"来/去",而表具体位移的"来/去"基本上是对称的。这些对称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人称代词对"来/去"的限制;表替代、隐现和估计的动词只能用"来"不用"去";连动结构中"来/去"的不对称;"起来"的语法功能大于"起去"。  相似文献   

18.
《政策瞭望》2016,(2):47-48
2008年,海盐县按照9+54+307的村庄布点规划(9个新市镇社区,54个集聚点,307个自然村落),启动以农村征地拆迁、搬迁为基础的"两新"工程建设。由此,传统的自然村落逐渐减少,"农村新社区"应运而生。此类社区是"城"和"村"的交集,具有主体多元化、类型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矛盾多元化的特点。到2015年底,全县已建成9+45个新农村集聚点,集聚农户2万户。  相似文献   

19.
汉语连动结构中动词性结构成分的语序通常是不能调换的,但有些连动结构中动词性结构成分的语序却可以调换,调换以后意思不发生改变。这类连动结构中的动词为没有时间界限的行动动词或阶段性状态动词,前后动词时间完全重叠,动作施事相同,动词后多带无指宾语以构成一个事件。在句法功能上可位于句中各类成分的位置,变换语序后常用来表达方式义,在表达效果上具有凸显背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企业或者企业的一个分支;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指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职能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