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救治一直以来只是集中在经济救助层面,关怀伦理救助是对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关怀伦理救助,有利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弥补了政府长期经济救助的缺失,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关怀伦理救助,需要从加强制度关怀、加强心理关怀、加强政治思想关怀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高校辅导员,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和扩大贫困大学生固有的积极精神力量,塑造贫困大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3)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校乃至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对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主要来源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征,从而为从事贫困生工作者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初步的理论参考,最终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贫困大学生来源主要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父母离异家庭;下岗失业家庭;低保家庭;天灾人祸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叶逢福 《学理论》2010,(3):121-122
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现实条件下,贫困大学毕业生由于其特殊性,他们的就业更为困难。贫困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其个人、家庭和学校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可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王海龙 《学理论》2012,(32):281-283
作为高校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对贫困大学生教育的迫切需要。对此提出了几点有效途径: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落实各项国家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五是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六是培养贫困大学生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七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付忠莲 《学理论》2013,(14):374-375
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是培养国家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展开,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贫困档案的内容,构建合理的高校贫困生档案运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爽 《学理论》2009,(9):99-100
在高校大学生队伍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大学校园中数量较大的学生群体,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人群。如今,贫困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容忽视而又意义重大的内容。那么,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怎样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此,本文阐述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提出了缓解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工作建议,以期提升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张良 《学理论》2010,(15):203-2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笔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薛庄林  宁淑媛 《学理论》2015,(5):200-201,2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调查分析独立院校中400名贫困大学生的的成就动机一般状况和人口学特征在成就动机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显示:一是贫困大学生获得成就动机维度水平不高,防止失败动机维度不低。二是特殊贫困大学生在获得成就动机维度与一般贫困大学生差异显著,二年级贫困大学生在获得成就动机、合成成就动机维度与一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贫困大学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梅 《学理论》2010,(3):123-124
在对高校贫困生予以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急需予以关注,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4)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亚群体,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做好贫困生的转型教育,对于他们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乃至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贫困新生的转型教育是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一部分,但应有其独特性和系统性。按照"精准扶贫"理念,对贫困新生进行"四导"模式的转型教育,即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实现其转型,帮助其成长,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琦石  步达 《学理论》2013,(18):84-85,97
通过对南京市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客观、全面地了解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心理健康维护及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为树立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研究显示高校贫困资助体系建设中对学生的资助过于物质而忽略精神资助。为改进和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要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运用文献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不足,从资助工作理念及模式、贫困大学生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加强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对策如下:厘清资助观念,凸显育人思想;优化资助工作模式,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加强贫困大学生素质建设,实现从物质与精神上脱贫。  相似文献   

14.
周宏菊  何振 《学理论》2013,(30):233-235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属于特殊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承受着"物质贫困",在心理上笼罩着阴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以此为初衷,针对高职院校近年来相关的工作经验,从校园文化角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相关的分析,为促进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脱贫攻坚过程中乡村社会诸多关系被触动和重塑,本文尝试从乡村伦理角度对此进行反思。在家庭伦理方面,脱贫攻坚以消除农村贫困为目标,但是强调帮扶责任同时不能弱化家庭内部伦理责任。在社会伦理方面,我们要关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村贫困户之间形成的不平衡问题。在基层政治伦理方面,扶贫干部不仅要做好帮扶工作,还应该坚持公平正义,提高扶贫资源分配公平性;帮扶工作中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定位,扶贫干部的任务是帮扶,而不是包办。  相似文献   

16.
刘倩倩 《学理论》2009,(21):210-211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概念、道德理论和思想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了挑战。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抉择、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美德观念。为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经济贫困,而是"能力贫困".消除"能力贫困".需要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能力建设,以增权的方式来增加和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可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宗迎 《学理论》2014,(4):37-38
马克思早期已经接触到社会贫困的现实问题,并在社会贫困根源的分析中,阐述了许多经济伦理和制度伦理思想。首先,在《莱茵报》斗争时期,青年马克思开始意识到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其次,马克思从人的价值角度继续探讨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指出了人的经济价值与人道价值的关系。再次,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的法哲学出发,把社会贫困问题归因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开辟了对经济问题进行制度伦理分析的路径。最后,在揭示一定社会关系客观性和根源性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进一步为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做了丰富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行政伦理规范的必要性主要有它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现代公共精神的塑造,有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我国融入世界一体化潮流的要求.其基本原则应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突出公仆精神和以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为价值导向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要革新传统观念、重视改革政府组织、加强制度约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发挥道德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贫困大学生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安庆师范学院86名非贫困大学生和5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第一,贫困生人格特征中的P(讲求实际、倔强)、N(内外向)得分显著地低于非贫困生;应对方式的各维度中,贫困生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地低于非贫困生,而在自责和退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第二,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问题解决、求助与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精神质有显著的负相关;合理化与情绪稳定性有显著的正相关。第三,回归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关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回归模型的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