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公民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知识比较贫乏,权利意识淡薄,普遍缺乏对法的信仰。因此,应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提升公民的权利意识、完善司法制度和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入手,来增强公民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
3.
胡守勇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3):77-80
地方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法律监督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在继“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要成效之后,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监督促进法治湖南建设,应该树立在保障法制统一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彰显湖南特色、在服务湖南发展大局上探索新路的目标取向。需以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拓展法律监督范围、规范法律监督程序、改进法律监督方式为工作重点,并在提高检察机关位阶、积极推进检察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法律传统遭受了冷遇,人们热切关注的现代法治精神在本土的成长举步维艰.面对法治所处的困境,我们有必要转换思路,放弃对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进行单纯的"统一"抑或"同一"的整合,回避二者无益的价值争锋,强调它们在差异下的共存与融合.在尊重中华民族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现代法治精神的精华,使中国当代法治建设既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法治精神的指导,又有根基深厚的中国法律传统的伦理支撑,引导法治国家,走向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5.
6.
7.
8.
姜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8(6):141-145
在法治推进的过程中,法律的数量日益增多,立法、司法活动就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形成法律歧视。法律歧视就实质而言是针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除性的法律行为或制度安排。在形式上有政治性、政策性、行政性、技术性和文字性法律歧视之分,其中,政治制度安排、立法体制错位、实验性立法影响和精英者歧视意识是其产生的具体因由,而审慎法律预设,加强政策建议、完善救济程序,是当下反对法律歧视必须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9.
史雪梅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31-33
钱端升,当代宪法学家、政治学家,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宪法学、政治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主要法律思想有主权属土,不割让实际权利;崇尚法治;追求民主等. 相似文献
10.
11.
公共价值的本质、创立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辉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6):5-7
价值即生活的尺度.人类生活区分为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公共价值即公共生活的尺度.公共价值是人们在交往中创立的,人们因为交往而整合、建构成交往共同体,交往共同体在面对共同的客体世界即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创立起共同生活的尺度--公共价值.实现公共价值离不开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必须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加以运用,才能确保公共价值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或者法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和发展特点。法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道路坎坷 ,行程艰难 ,有些许成功和诸多失败 ,其经验教训发人深思。新中国法治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沉痛的教训有之 ,成功的经验更多。瞻望未来中国法治发展 ,前景广阔 ,形势复杂 ,工程艰巨 ,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对策 ,做出努力 ,以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3.
王友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6):29-31
国有企业实行依法治理的问题,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探索世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总结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法治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和振兴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坚持依法执政完善领导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崇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
依法执政,宪法是重心.宪法乃国家根本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制度,代表了党和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以治国要以宪法为基础.依法执政,党本身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5.
平等原则,经常作为受不利处分的当事人所引据为请求作成撤销或变更特定处分的理由,简单地说,也就是别人可,为何我不可?这就是不法的平等问题。相对人能否依据信赖原则在应然与实然之间主张不法的平等,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一般禁止该主张,我国正处于市场化和法制化逐步完善之时,也宜加以禁止。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合法性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家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65-68
社会转型时期,合法性问题异常突出,而合法性概念在中西语境中有很大的差异.法治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成就,是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虽然缺乏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法治环境,但当代中国同样面临合法性的诉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公众对于法治的信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所涉法治,既有研究多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公法展开,故存在不足,亟待考察私法能否发挥某些独特功能。鉴于公法在培养村民的基本法治意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村民与私法的现实联系更为密切,尤其是考虑到私法严格奉行“私法自治”根本原则,由该原则所引申的“私法自治”“合法私利”以及“德法融合”等重要法治意识,不但有益于培养村民的基本法治意识,而且将极大促进在乡村治理进程中,对相通的、根本性的村民法治意识的良好培养。 相似文献
18.
行政执法中的执法不作为与乱作为与执法"有法不遵守、程序不规范、裁量不公正、行为不文明"等密切相关。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是行政执法改革的方向。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必须通过法治化的路径,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推进:严格执法以法制完备为前提、规范执法以公开透明为保障、公正执法以裁量正当为重心、文明执法以人性关怀为内核。 相似文献
19.
鄂振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5):93-9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的法律理念与法治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社会转型的成与败。所以,领导干部摒弃封建特权的人治思想,树立正确的法律理念,培养法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金国坤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2):66-70
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诸多不和谐音符中,相当部分是由于政府不依法行政所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护公民权利,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才能实现人们相互之间特别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