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发表的《国家安全法的名与实———关于修订我国〈国家安全法〉的一点建议》一文中,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刘跃进指出,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一部名实不副的法律。他认为,在《国家安全法》的修订中要做到名副其实,一方面要“以实责名”,根据现行《国家安全法》的内容之“实”,以及这些年专家学者关于这部法律修订的意见和建议,把其定“名”为《反间谍法》;另一方面要“以名责实”,根据“国家安全”之“名”,以及当代国家安全现实和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制定一部与名…  相似文献   

2.
解读《公孙龙子·指物论》之“指”,须以物为基本参照,在指、物对应中把握其含义。按公孙龙论物与实密切相关,实是名所表达的物之所是。《名实论》以物、实为一与多之对应,则如何将不同的实维系在一物之中,就需要借助“指”的联结、联系。在此意义上,“指”即相当于系动词“是”(is)。但因为先秦汉语尚未产生系词,而公孙龙业已遭遇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一事物在多种意义上是其所是),故而作《指物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章史 ,实乃发轫于公文之作。倘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加以审视 ,入“文”以观“化” ,出“文”而入“化” ,可以发现中国公文蕴含着诸多社会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妙趣横生的文化信息 ,并在汉字文化学中孕育、更迭而昂然成为文章之大者 !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已在公安系统悄然勃起。笔者同一名熟悉的派出所领导说起学雷锋的情况,他不以为然地侃;“嘿!还不是走走形式,年年刮阵风,我们还没顾上管那事呢!”“你们顾上管哪些事?”“忙于应付领导交办的工作呗!”笔者闻之,愕然良久而不敢荀同。  相似文献   

6.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谓善假于物,说的是谋略中的借法。借名扬名,借名生辉,借花献佛,借名创收,借名炒作……“借法”的花样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8.
先天与后天是中医理论中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它不但关系到本身时间界限的区分,同时还关系到对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本、后天之本等一系列中医理论概念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 1 名称由来   先天、后天之名,源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云:“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可见先天、后天的本义,系指四时之气的先天而至,后天而至,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气候而言,“先”、“后”者则为时间之先后也。引申以说明人身之先、后天,亦见于《内经》。《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从此二段经文推论,所谓“先天”,是指禀受父母“两神相搏”之精,以合成人体初胚之胎元,是遗传而来,为人体生命之本原,它在整个生命中系“先身而生”。所谓“后天”,则是指“精成”以后,即“脑髓生,骨为干,……皮肤坚而毛发长”  相似文献   

9.
早在上个世纪初,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之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之败之也”。(自序)《建国方略》首篇就提出“心理建设”。并从“以饮食为证”、“以用钱为证” 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批判历来认为“知易行难”,而认为“知难行易”。相当于现在提出的“观念指导行动”,“首先转  相似文献   

10.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伴 随着 改革 开 放 和 社 会 的 急 剧 变 革 ,中 国 大 地 掀 起 了 一 股 文 化 研 究的 热 潮 ,中 国 的 学 者 在“ 百 家 争鸣 ”中 畅 所欲 言 ,叙 发 真 知 炙 见 ;在“ 百 花 齐放 ”中 著 书 立 传 ,总 结文 化立 国 之 道 ,寻 求 实 现 中 华 民族 伟 大 复 兴 的 解 决 方 案 。 经 过20 余 年的 理 论创 新 和 实 践总 结 ,国 人 对 文 化的 重 要 意 义的 认 识日 益加 深 ,也 有 了 深 刻 的 思 考 和 反 思 。 在 目 前 中 国 处 于 传 统 的文化 体 系已 经解 构 ,而新 的 文化 体系 尚 未完 全…  相似文献   

11.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对于条文中“虚者”,“实者”所指历代多有分歧;证之属性寒,热也有值得辨析。在此,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讨论如下。 一、虚实所指  相似文献   

12.
名实关系是先秦的中心议题 ,同时也是《齐物论》的中心主线。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齐物论》反映的名实观做详细的说明。庄子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得出 :由于人的视阈和认识工具的局限使得名实关系无法和谐一致 ;接着庄子为这一结论作了价值论上的解释 :由于人的价值立场的不同进而使得名实处于分裂状态。如何解决 ?庄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追求“道”的层面上与道融通 ,消解名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14.
蛇,爬行动物,俗称小龙,可算得上是动物界之强者。蛇的种类很多,有的无毒,有的不但有毒,而且极狠毒,所谓“豺狼毒蛇”、“毒蛇猛兽”、“蛇蝎之心”是也。象眼镜蛇、乌梢蛇、五步蛇、七寸蛇之类,闻之便毛骨悚然。唐代柳宗元有名篇《捕蛇者说》,极言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而世人常知蛇之毒,不知蛇之益;知蛇之害,未知蛇之利。然近闻济南副食品总公司有一奇人,专门研究蛇,开发利用蛇,推销各种蛇制品,成为遐迩闻名的发蛇财的“卖蛇者”。他就是济南华联蛇制品公司。  相似文献   

15.
偶然听来一件事,引起我的深思,随手写下这个题目。听朋友讲,他所在工厂一名工人家乡遭了灾,揭不开锅了,这职工凄凄惶惶找到厂里,请求救济。一领导说,“这个季度刚讨论过,你等下一批吧!”职工说:“讨论补助的事,领导也该通知一下呀。”厂长满脸不高兴地说:“你个人的事,你不惦着,还让领导找你!”还有一  相似文献   

16.
《辞海》中“德”是指道德和品行。而“得”,是指取得、获得,与失相对。古语说:“德者,得也”。“德”和“得”相通,“德”和“得”合一,是中国伦理精神结构的起点;有德才有得,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孔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其中深藏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7.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9.
一清人章学诚说过 :“史学所以经世 ,固非空言著述也”。① 在政治学还没有移入中国的时代里 ,史学曾经长久地托负着天下的政治意识 :“取古人宗社之安危 ,代为之忧患 ,而已之去危即安者在矣 ;取古昔民情之利病 ,代为之斟酌 ,而今之兴利以除害在矣。得可资 ,失亦可资也。同可资 ,异亦可资也。政治之所资惟在一心 ,而史特其鉴也。”② 前代的盛衰起伏之迹便在一遍一遍的翻耕中化为知识、智慧、思想和经验 ,汇入了后来的国运和世运之中。因此 ,从孔夫子以来 ,中国人重作史 ,也重读史。居庙堂之高的人物和处江湖之远的人物 ,心为“宗社之安危”…  相似文献   

20.
学界关于诉讼的起源、发展及其趋势研究的新进展是法理论学、法实践学近些年的事。有关诉讼界定、诉讼属性、诉讼结构、诉讼目的、诉讼证明、诉讼模式、诉讼补救等问题的研究,也在寻求自己的新起点和新角度.这无疑也是诉讼丈化繁荣的良好开端。面对几千年的中国诉讼发展史,至圣至贤们一方面发出“必也使无讼”的祁愿,另一方面却因无奈生民莫不有讼的现实不得不为我们留下诸如“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的记载。“不之尧之子而舜”之舜和“就其能断曲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