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论述道德问题的奠基人。孔子的仁爱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有分析地继承孔子的仁爱道德遗产,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把“仁”视为人类的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道德标准使用的地方,就有一百多处。孔子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但其基本思想就是:仁者爱人。中国传统道德中,“仁”具有深厚之内涵。它自殷周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儒家的主要精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从价值上看,确立的是道德的最高地位;从现实来看,强调的是人心的自我发现。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对于仁的坚持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这样才是道德理想的实现。但是,可能因为这样的方式过于理想化、高蹈化,对于现实的人来说,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个问题孔子当年也是意识到  相似文献   

3.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以致明清两朝把孝道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行以孝治天下,追根溯源,还是与《论语》密切相关。近读《论语》,细细品味孔子关于“孝”的论述,感悟颇深,情不自禁,胸襟臆间不时涌起对父母虔诚的孝敬之心和浓烈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4.
“百善孝为先”。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观念最早形成在殷代,是作为祭祖的形式出现。周代以后,“孝”的观念弥漫日甚,“孝”的精神普遍反映到先秦诸子的学说中。《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可见孝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最重视孝而又有完整系统的孝道理论的,当是儒家。《论语》中直接论孝共10处,另有多处虽无孝字,却是论孝名言,如“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孝悌也者,是为仁之本欤”,足见“孝”在孔学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6.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主张“述而不作”,所以他没有自撰的著作留世。他的种种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一书中。“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在《春秋》乱世虽然没能扭转乾坤,但他的儒家学说却奠定了二千多年来大一统太平政治的基础。 在现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儒家资本主义”的成功,《论语》等儒家经典由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圣经”变成了世界性的精神财富,成为管理学家、企业家们的随身智囊。  相似文献   

7.
孙晓梅  孙太红  贾利芳 《求实》2003,(Z1):86-88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仁爱思想作为一种情感粘合剂,凝聚着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是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最高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孔子试图以仁来重塑一种理想人格,希望用理想人格来践行仁,进而构成统一规范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一、孔子之仁的实质 孔子一生多次谈“仁”,在一部《论语》中“仁”字便出现109次之多。仁的含义自古有多种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代学者则力图予以新的阐释与归纳。其实,如果审慎地加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孔子论仁虽数以百计,但主要内涵则是为达到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平衡所遵循的最高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张岱年说:“仁的观念,所涵甚广,而本者甚约;境界极高,而平实简易,是一个宏大而切近的生活准则。”(《张岱年文集》)第二卷)它是孔子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包括除圣之外的一切德目,并且超凡入圣,也必须通过这条路。仁是建筑在亲子血缘基础上的,首先能使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友爱,这种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扩展开去,  相似文献   

8.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对孔子思想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关注的重心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一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所提出的“仁”、“智”、“勇”成为儒家君子思想的三要素,《中庸》谓之“智、仁、勇三达德”。而“仁”、“智”、“勇”三者乃是常人可行的,并不玄远。在《论语》中,孔子曾反复地讲到“仁”。“仁”的含义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都有一个特定的基本内涵,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修己”与“爱人”可谓一个金币的两面:在己言修,推人及爱;修己方知爱人,爱人先须修己。修己应做到忠、信、义、诚、刚、木、讷,待人应做到恭(庄矜)、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可见孔子的君子理想,在当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9.
《论语》和《孟子》最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孔子和孟子的认识论是朴素的反映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学习获得的,是人们的认知器官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心理的反映。一、学而知之孔子和孟子是主张“生而知之”,还是主张“学而知之”,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题,而多数老学者认为孔孟是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者,笔者以往也持这种观点,现在却不敢再苟同了。1.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孔子家语通解》与《论语诠解》 连日来,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顿生坐过山车之感。他参与主编的两本书——《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从“需编者贴钱才能出版”到“一夜之间卖断货紧急加印”,原因无他,在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点赞。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以修德为基础,以立志为核心,以笃行为目的。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新时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修德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高尚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修德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卫灵公》)这是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法上论仁,因爱亲人而爱人,因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他国。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克己复礼为仁”,即不断克服自己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3.
谢青松 《党课》2020,(1):82-85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6,(6):52-52
戴铮在4月26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介绍:战后的日本人几乎不读《论语》,但近来,《论语》在日本的人气重新高涨。日本近代实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其所著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营原则,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眼下,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软银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又将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商场。他认为,对任何事情的判断标准只有“信、义、仁”三个字,通过《论语》提高自身修养尤为重要。日本学者安陪隆明也指出,人们的内心充满着赤裸裸的欲望,最为缺失的恰是“自省”二字。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君子论杨淑明“一部《论语》,一言以蔽之:君子之论”(《随笔》1996年第5期第104页)。这虽是文人之笔,但细细思忖,又确有相当的道理在。我们如果把孔子的学说分为两部分,那么一部分是孔子的政治道德学说,而另一部分则是孔子的君子学说。孔子的政治道...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代家训,起始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在明清进一步完善。传统家训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忠孝”为主。提起儒家,不能不提到它的创立者孔子。《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一日,父亲独立在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  相似文献   

18.
盛应文 《世纪桥》2010,(13):44-45
本文试图从分析"仁"的字源着手,揭示"仁"字形成的历史衍化,以探求"仁"的真实内涵。由此让我们更系统的理解《论语》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达,更深入进入孔子思想的语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2011,(3):48-48
《论语》,今本共20章,一万五千余字,“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论纂语言。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对政治家而言的。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感悟孔子的智慧与修养,会如同在心中点燃一盏长明灯一样,在得意和成功中会有所教益,在挫折和失败中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吴兴华 《唯实》2011,(7):30-35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两种句读和理解方式,但它们都侧重于政治角度,而忽略了孔子的学问家、思想家身份。如果从孔子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解读,那么这句话就应该被解读为:人啊,适合于让他去践履仁道,不适合于让他去认知仁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