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更符合公共需求的行政模式,它的提出经历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中央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顺应了国际外部环境和国内环境主动进行的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忠生 《求索》2010,(10):41-43
金融监管制度变迁是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创立,并替代、改变或扬弃旧的监管制度的过程。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经历了从一元压抑型金融监管制度,到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再到审慎性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强制性和政府供给型制度变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新中国地方政府从管制型政府时期到发展型政府时期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服务型政府时期,在执行力上的不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从作为中央政府延伸的"传声筒"到逐步具备了自己独立的主体地位,而隐藏于地方政府执行力变化背后的是制度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管理逐渐从全能主义的管制到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民社会成长而催生的治理模式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近来频频发生各类重大危机事故,人们往往只看到这些危机所造成的危害与灾难性后果,而忽视了对政府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所产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升,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的考量。本文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支助型变迁等理论解释乏力的情势下,提出新的制度变迁模式———回应性制度变迁理论,希图以此对政府在应对危机中学习能力提升这一过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转型和发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政府在体制制度重构的初始阶段进行主动性的意识形态准备并获得合理性支持,把握住"一个原则,两个不等于,三个有利于"的路径导向,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双向流动型制度变迁模式(见图1).这种模式是世界性转型中的成功创新,既把握好革命性变革的力度和边界,又在市场化转轨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为中国未来深化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框架.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搞好以民主法治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欧美、东方国家和拉美地区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具有不同特点和经验教训,欧美经过长时期历史发展,最终形成了自由主义的英美模式和国家主义的法德模式,东方国家则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中国的制度变迁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迁,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型的变迁,在由集权到分权的制度转型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的稳定秩序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模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两种模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现实世界明显不吻合。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交互式或互动式制度变迁才是最典型、最普遍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的制度变迁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制度变迁。在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新旧制度长期并存、制度变迁产生的"堕距"、制度变迁的"原则不协调"以及"制度缺失"和"制度真空"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激发并加剧了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深刻地认识与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上述冲突与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通过理性、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有效地克服制度性缺陷,保证社会的利益均衡与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诺斯和其后的历史制度主义学派,围绕着"制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大国兴衰和制度变迁研究,然而,基于"理性选择"的假设,对"路径依赖"和"报酬递增"的偏爱,使新制度主义更多关注英国模式下的"连续(渐进)变迁",对于急剧的突变却鲜有研究.我们拟从"政治衰败"、"失败国家"和"卡里斯玛型统治"等经典理论中寻找资源,以构建一个新的解释非连续性变迁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