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康 《学理论》2009,(17):177-178
孔子认为大多数人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犯上作乱、“放于利而行”的人都是“喻于利”的小人,需要付与献身精神“喻于义”的君子占据统治地位以制服他们,从而达到恢复周礼的目标。孔子关于社会需要担当道义的精英和大多数人由自身利益出发走向道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经营行为除了创利这一经济尺度外 ,还有伦理的尺度。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课题。按照传统的儒家伦理 ,“重义轻利”才是合理的选择。这里的“义” ,指的是一种道德追求 ,而当时所谓的“利” ,则主要指个人利益。“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就反映了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的价值倾向。不可忽视的是 ,孔子同时也主张“见利思义”。他所反对的是那种光讲利而不讲义 ,即所谓“放于利而行” ,只顾追求物质利益 ,而将伦理道德置于脑后的行为。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曾经提出过“兼相爱 ,交相利”…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剖析     
“利”者,势利、利益、利己也,“义”者,道义、道德、规范也。“义”与“利”两者关系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利益行为与道德行为的契合与融通。对“义”与“利”的争辩古已有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其一,主张“义”与“利”对立。一味把金钱与财富看成毒蛇猛兽,是盛开罂粟花的罪恶根源。孔夫子曾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袁柯加以发挥道:何必言利,唯有能义而已矣。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影响悠远绵长。及至宋明理学来嘉之辈,孔孟义利观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0):36-36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放(1)手"利而行,多怨(2)。"【注释】(1)放:音fa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2)怨:别人的怨恨。【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评析】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4,(9):44-44
【选自】《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1)适:音di,意为亲近、厚待。(2)莫:疏远、冷淡。(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相似文献   

6.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7.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社会各行各业都认识到了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了 ,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国才会强盛起来 ,人们才会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义利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代圣贤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在价值趋向上充分肯定了义重于利。这种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是以抑制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为代价来完善道德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长期以来 ,人们谈利色变 ,人们合理的欲望和基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在社会化的生…  相似文献   

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时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从而对军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为此,研究青年军人价值观的变化,对稳定部队,提高战斗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军人价值观的变化 1.由传统的重义经利转变为义利并举。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以家族、团体为本位。在“家族本位”中,“义”是一种道德规范,指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而“利”则是物质利益与功利。重义轻利是封建社会儒家推崇的价值观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  相似文献   

11.
邱连波 《民主》2005,(1):22-2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183;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对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12.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13.
流苏 《各界》2009,(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思想教育下的一些文人通常耻于言钱,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当时的鲁迅就曾"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稿费打过官司.无独有偶,同时代的另一文豪--林语堂也曾为版权问题与书局对簿公堂. 1927年夏天,林语堂初次来到上海,潜心写作,并且常常是"一稿两投':同样的内容,写一份中文的,写一份英文的.后来有人赞叹其中文好到难以翻译成英文,英文好到难以翻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14.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1):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1)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相似文献   

16.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6,(5)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  相似文献   

18.
狎与庄     
《求知》2017,(8)
<正>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家语·好生》【译文】"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分亲近,二是行为不正,轻佻。本句的含义是:过分亲近就相互轻视、怠慢,过分严肃庄重就没有亲切感,因此君子的亲近到足以快乐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庄重、严肃到足以与人保持"礼"的距离即可。【作者简介】《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相似文献   

19.
德才关系     
《求知》2017,(4)
<正>"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司马光《资治通鉴》【译文】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用人时,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原因何在?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6,(4):40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zhi,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