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人性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它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修正与发展及命运的转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揭示儒家人性论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人性论”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中西法律传统的成因,认识其差异所在,并期望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3.
腐败行为一般都伴随着一定形式的心理活动,因此从人的心理活动来对腐败生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剖析各种腐败行为和现象,而且有利于我们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这种弊病。 (一)人性论的局限 有的同志撇开腐败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而从西方哲学人性论中寻找腐败的根源。这种人性论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总是自然地追求金钱、地位和权利。在现实生活中,腐败者的确是一些自私自利、欲壑难填之徒,从这一点来看,人性论者似乎找到了腐败的根源。其实不然。首先,善、…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维柯的《新科学》被认为是历史哲学的经典著作,但其却以研究法律而擅长。在这部著作中,维柯以共同人性论为基础,详细阐发了他的法律思想。本文试就其法律观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法律观的不足及矛盾,从辨证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名著。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正处于中西方思想初步接触交流的时代,他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思想,使大同世界的人性论基础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人性论不同,显现出了全新的构建原则。同时,作为一个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康有为坚持儒家核心理念,又使其人性论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康有为大同世界思想在中国面临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候,进行了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尝试,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他没有摆脱乌托邦构建者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共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一问题贯穿于古希腊哲学的始终,只是在不同时期,哲学家研究人性论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理性主义人性论是古希腊人性论基本基调,但同时也涉及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等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基于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应该有自己历史的认知,针对马克思、恩格斯“不应该忘记,法和宗教一样,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的观点学界争议很大。从法律的社会本质这个视角来阐释马恩这一精辟观点,首先其是同他们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世界观相统一的,其是反对将法、法律解释为自由意志的。而从将社会界定为泛指一切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讲,马恩这一观点的深层含义是:法律产生于社会、法律来源于社会、法律发展于社会、法律是带有普适性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性善论构成了贯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始终的一个主导旋律并一再支配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品格与风貌及其发展方向。人性论———对人之为人自我的认识是无论东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同时也是无论东西方涵化形成其法文化信念的一个基本逻辑前提和理论前提。中国古代人性论哲学滥觞于周初道德人文精神之跃动。“人类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文化形成一种明确而合理的观念,因而与人类行为以提高向上的影响力量,则须发展到某种程度的自觉性。”在古代中国,这种自觉最早地表现在周初人文精神的初曙上。周人代兴之初其宗教改革最大…  相似文献   

9.
宪法与法律作为控制美国社会的主要手段,在不同时期处理价值的理念导向有所不同,法律实践就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最终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美国法律发展的思想传统从合理的“弱肉强食”向“现实主义”下社会公正的转型,反映在法律制度上,体现为美国法对经济与社会领域的罗尔斯式的差别实践:在经济领域法律体现“效率”,在社会领域在改善“最不利的人”的状况之上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关于犯罪根源问题的讨论,总是集中在:人为什么会犯罪,社会中为什么有犯罪,犯罪在社会中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人们具有认识社会现象的不同视角。本文作者以人性论为基础,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并特别提出:为什么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会遵守社会规则,不去犯罪?过去的讨论多在剖析犯罪根源方面,而忽略了不犯罪的根源方面。对这一问题,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给予了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一个以地域为名称的哲学学派,其独特价值在于开启了明清之际的人学启蒙思潮。泰州学派所具有的自然人性论的理欲现、个体平等的道德观、“百姓日用即道”的启蒙现无一不异于正统儒学,体现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掀翻天地”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中,价值主体、价值观念、价值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是民主社会所应具有的内涵,但也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因而需要以法律进行社会整合。本文从多元化存在的现状构成法律整合的缘由,阐明法律整合所应持的基本态度及法律整合的途径,从而表明法律整合为多元的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性的大背景,而价值多元化又使法律体系本身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中,知识与人性一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基本上以善恶阐释人性,而在知识的纬度上,根据拥有知识的多少也可以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还有理性与感性、理性与经验的关系,知识往往也是人性的构成要素。整体而言,中国传统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贬抑人的生物属性;而西方人性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和认知属性,并给予正面评价。中国根深蒂固的等级人性论使得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最终都走向人治或人治下的“法治”。西方因有了自然法中的“平等”因子,治理模式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现代法治社会为背景,结合警察执法现状,提出现代警察的基本法律素质这一新的命题。现代警察基本法律素质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即正确的现代法律观念、相对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一定的法律修养与能力。主张以此为标准,衡量、评价特定警察是否具有现代法治社会要求的基本法律素质。此外,通过反思现实,分析培养、提高现代警察基本法律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并提出了若干新设想。  相似文献   

15.
诚信思想是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诚”、“信”、“诚信”是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范畴,自然主义人性论是荀子诚信思想的立论之源,朴素的唯物主义是荀子诚信思想的哲学基础,荀子从自然主义人性论出发不仅将诚信作为修身之道并将诚信上升为治国之策。现今我国进行诚信建设理应充分挖掘荀子诚信思想的合理内核,赋予诚信“自然法”的意蕴,将诚信的内涵明晰化,发挥诚信制度工具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仰就是将某物作为自己精神支柱或行动指南,这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意识形式。法律信仰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主体对法律的认同、尊重,对社会生活依法而治的赞同与向往;(2)主体相信法律能为自己伸张正义,获得救济,并自觉运用法律的理性评价社会现实、指导自己的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17.
《海南人大》2009,(11):47-47
沈国明在2009年6月1日《学习时报》撰文认为,所谓法律的有效性,就是指法律的实际效用。从立法上讲,是要求法律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发展趋势不冲突;有可操作性,社会矛盾可以依照法律处理。从法律适用上讲,就是法律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被社会成员广泛遵守。同时,作为社会最刚性的规则,经得起社会矛盾各方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如何取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是广大民警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一致的执法观念,既是客观现实的要求,也是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绝不是哪一个地方的特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用“准绳”,而不是用“模子”、“样板”,就说明有一个幅度的问题。我国法律处罚法则上也有“从严”和“从轻”、“从重”和“减轻”、“免除处罚”等区别,这都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一致的体现。   强调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其内涵就是在执行法律规定的时…  相似文献   

19.
末唐五代,儒学理论僵化,佛道二教在义理上的挑战和现实的动荡,儒学面临困境。张载以太虚为天道本体,以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相结合的人性论为人们指出安身立命之所。通过穷理尽性、尊礼守礼来收拾人心,重建儒家的价值信仰。社会历史的原因和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张载修养论具有两个特点:过程即境界——对过程的重视;为生民立命——浓厚的淑世情怀。  相似文献   

20.
《青海人大》2007,(4):55-58
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当人们的行为都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时。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即使有一定不和谐行为存在,也以和谐社会的最低可承受程度为底线。否则社会的和谐就会受到冲击,甚至被打破。变为不和谐。当今世界上出现的恐怖犯罪就是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所以世界各国都在打击这一行为。法律可以根据和谐社会的需求,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都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实施。这样。整个社会就有可能实现和谐。从古今历史看,规范人们行为的除了法律外。还有宗教、伦理和政策等,不过,比较下来,法律规范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