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噢,克里托,叫人来把这些女人弄走。"苏格拉底临死时这么说。如果苏格拉底是个司机,那么他每次拥堵在内环高架上,没准内心也是这样地嘶吼:快,把这些女司机弄走。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每次我开车走在高架路上,背后总有无数辆死命嘀着我的喇叭。几年前,我还是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家里有3辆自行车,每一辆都是4位数的身价。我母亲因此一度认为自己生了个白  相似文献   

2.
结婚以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就很少回父母家里。其实回家,坐公车才两站路,走一走也无非十几分钟,可是我却很少回去。每次老妈打电话来抗议,我就厚着脸皮跟老妈耍赖。我的一贯借口是:“妈.这一段我很忙呢。”像那个狼来了的孩子,说得次数多了,老妈也开始不信,因此常常打电话  相似文献   

3.
毛尖 《廉政瞭望》2010,(22):43-43
也许因为我在高校工作,家里又有一个要上小学的孩子,我发现,这些年,在各种场合,大家谈得最多的,是中国教育。每次谈完,我们都像陈胜吴广一样,觉得再不揭竿而起,就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了。可是,一年又一年,除了变得更加愤怒,我们也还是束手待毙。  相似文献   

4.
中午下班的路上,手机突然响了,拿出来一看是父亲打来的,心想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在我印象中,父亲除了家里有急事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况且我每次给父亲打电话,他总是问我和媳妇工作都还好吗,问我儿子的学习情况,再就是说家里一切都好,没有事不要经常打电话,浪费电话费,说完就挂了.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就爱看书,那时,父亲在镇上工作,家里经常能看到父亲订阅的《共产党员》杂志,每次捧读,我总是爱不释手,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看到了喜欢的文章就剪下来放进日记本里,还要写上自己的感想。现在每每翻起那些红红绿绿的小本子,童年记忆中的读书乐趣便会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6.
在《共产党员》创刊6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从一名普通的营业员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历程,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那是上世纪70年代,我在沈百十二路商店工作,在《共产党员》的启蒙教育下,我向党组织提交了我的第一份入党申请。在那些日子里,我在工作中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次去采购货物,我都是自己用倒骑驴的车子到很远的百货站批发货物。每次进货回来  相似文献   

7.
朱松春 《学习导报》2014,(14):44-44
这是我调粟裕副总理处当科技秘书时发生的事。粟老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期间,几乎隔几天就要到总理处去汇报,每次出发前他总是交代身边秘书一定要为他准备一角零钱。一次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问他:首长,你到总理那里带这一角钱干啥呀?原来,一次专委会上,总理当着副总理和部长的面说我告诉大家,我喝的茶叶是自己家里带来的,而各位则喝的是公家的招待茶,也就是公费,如果大家也不想占公家的便宜的话,那就放一角钱在这里吧!  相似文献   

8.
回家的情结     
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内心的思乡情结也就愈加浓烈,想想自己转眼之间,已离开家乡30多年,父母亲也都进入了古稀之年,可自己远在离家几千公里以外的新疆,一年难得回去一趟。于是,只能把对家乡、对父母的那份思念,化成一种祝福,从而养成了每天都给父母打电话的习惯。每次给父亲打电话,无非是问问家里还好吗?身体还安康吗?  相似文献   

9.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10.
家住湘江边     
乔宗玉 《新湘评论》2014,(16):60-60
“才饮长沙水”。每次从异乡回到故乡长沙,喝一口家里的水,不免感叹,还是长沙水好喝呀,淡淡的甜味。我以为,长沙水就是湘江水,为此,我分外瞧不起过滤后充满洗衣粉味道的黄浦江的水,也瞧不起水质偏硬、煮出来给开水壶留一层厚厚的碱的京师水。远离故乡久了,我尤喜欢观古画中的湘江。  相似文献   

11.
齐平先 《党的建设》2008,(11):50-50
每次回到老家,看着房前盛开的鲜花、错落有致的庭院、窗明几净的房屋和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我都会不由地想起我们家的三次盖房。家里第一次盖房时我还没有出生,当时的情景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很纳闷,妻子每次拿钱给母亲,总是一把零票子,给小孩子却是一张整的,娘是自己的最爱,女儿也是自己的最爱,拿娘与女儿让我来比较,我还真的分  相似文献   

13.
雁群的启示     
枫叶 《党建文汇》2001,(6):42-42
我认识一位官至副厅级的领导干部,他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极有风度,谁也想不到他的太太竟然是一个没读过书的乡下妇女,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婚姻一定会解体,彼此太不般配了。可这位副厅长却极尊重自己的太太,每次外出都给她买礼物,星期天陪她逛街,在家里还与她分担家务——拖地板等。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副厅长若没有公务,晚上10点前会准时回家。有一次在酒席上,众人酒至半酣之际,  相似文献   

14.
空间最贵     
说实话,7平方米的地下室确实不大,但是对于我们家来说完全够用了.妻子一辆电动车,我一辆自行车,存放进去绰绰有余.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慢慢地发现,地下室越来越挤…… 那天,电视节目里穿插一段视频,播放一位女嘉宾的闺房,摆设很简单,显得家里宽敞明亮,主持人问她为什么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在家里摆设一些装饰品?女嘉宾回答说:“我觉得有了自己的房子以后,空间最贵.”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7月,我就要大学毕业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紧张,我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五年前,这却是我们全家想都不敢想的。2013年8月,母亲身患重病,每次治疗都需要一大笔钱。父亲靠打工维持全家生计,加上我马上要上高三,学习资料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我几乎放弃了上学的念头。一天吃晚饭时,我对父母说,学校要收600元学习资料费。话音刚落,家里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住了,  相似文献   

16.
正来疆工作多年,回想每次的探家旅程都是那么的美好又短暂,也曾经多次邀请母亲来疆同住,母亲总是以"恋家"为由一直坚持着在老家独居。母亲总是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家里有事也是自己扛着,从不给我们添麻烦。记得那是2015年9月25日晚上,我在单位棉花场值班,接到老家婶婶打来的电话,"孩子,近期天气不好,雨水较多,你妈前天不小心滑倒了,骨盆都摔裂了,怕影响你们工作不让我告你……"听到母亲滑倒受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21,(5)
正今年我已经90岁,是通辽市科左中旗"五老"宣讲团中年纪最大的宣讲员。我最自豪的事,是能够有机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关于这件事,我在不同场合讲了多次,每次讲起都热血沸腾。我家是阜新的,家里人口多,日子困难,当时看见解放军招兵,我自愿报名,成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50年,  相似文献   

18.
正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家的温暖、宁静、舒适和随意。家拒绝孤独和生疏,家总是让人感到亲切。我出门的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带,钥匙却一定得带上。因为家是我必须回来的地方。而钥匙叮当的细语也时常告诉我:别走远了,我有一个很舒心的家!家是一个小小的自由王国,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我在家里活得真实。同在一个屋顶下的人总是最知心最理解最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的人。在家里我只需要扮演好一个人的角色——我是父母的儿女,我是儿女的  相似文献   

19.
<正>"哥,写点什么吧,我们今年夏天就要走了。"是啊!一个我待了两年的地方,一个蓝天白云,戈壁雪山离天最近的地方,一个值得我留恋热爱的地方。前不久刚从山东老家回到新疆,那天是3月9日,志愿者服务期结束的日子是7月10日,满打满算也就剩4个月了。我们家四世同堂,作为家里的第四代自己又是家里的独子,今年回家全家人经过持续的讨论,给我传达了最后的意见,回家。我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不抱怨,也不遗憾。我知  相似文献   

20.
《湘潮》1992,(8)
从1978年至1985年,我曾三次去北京看望舅舅甘渭汉,找他办一些事情,结果,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满怀失望而归。1978年3月,我第一次去北京。这次是舅舅写信让我去看他。舅舅是1927年参加革命的,他走时,家里只剩下老父老母和一个妹妹,这个妹妹就是我母亲。后来我外公外婆都是我父母养老送上山的。舅舅成了堂堂大将军(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当了大官,我们觉得有靠山了,脸上也风光多了。北去的列车上,我无心观赏两旁的风景,却想象着舅舅住的高楼大厦和家里的豪华气派。到北京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