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社会历史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就其根本性质来说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严格地说还是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等著作中,否定了当时文学理论界广为流传的以作家的天才和个人生活当作说明文学现象依据的观点,试图从文学与宗教、风俗和法律  相似文献   

2.
黄艳芳  ;欧华恩 《求索》2014,(9):130-133
在传统的父权制文学标准下,女性作家在进行文学活动时需要采取迂回曲折的“双生话语”写作策略.一方面顺从父权制文学标准,创作模仿男性文化的主宰故事,另一方面又在表面的主宰故事背后敷设另一条情节暗线来体现异于主宰社会的自己的声音.《蝴蝶梦》中丹弗斯这个形象,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一形象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更体现了达芙妮·杜穆里埃作为女性作家在父权制文学标准下的身份焦虑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王琳 《求索》2012,(12):155-157
"芝加哥文学复兴"的先驱作家之一亨利.富勒创作了以芝加哥为背景的两部长篇小说《悬崖住客》和《随着行进的列队》。其作品被看作是芝加哥文学的开端,富勒本人被认为"第一个获得全国认可的与芝加哥有联系的作家"。这两部作品是有机的整体,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十九世纪末芝加哥中上层城市生活的动态发展和城市有产者的精神裂变,从中折射出富勒对城市文化的思考:芝加哥是没有属于自己文化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这里指作品)是作家对他反映的那部分生活观察,选择、摄取、加工和创造的产物,是作家创造性思维高度集中的成果。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理想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进行文学创作的。有成就的作家总是选用那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最广泛  相似文献   

5.
李倩 《半月谈》2004,(3):55-57
书市上人头攒动,书店、机场、车站的书屋里文学新书耀眼:报刊上,各类书讯频频闪现。新老作者一起努力,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应有尽有。看上去,我国的文学创作真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许多读者仍然反映好作品不多。《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何建明认为,在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虽然我们的文学创作走到了一个非常自由的时代,确实是“百花齐放”。但由于缺少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主流作家和具有批判性、深刻性的作品,繁荣的背后紧缺的是大师级的作家和作品,缺少的是有深度、有启示意义又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既是政治家又是作家的斯威夫特写作生涯和作品的主要部分都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他更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格列佛游记》中"高跟党"与"低跟党"这一对文学形象,让英国社会接受了光荣革命后这样一个政治现实:英国的不同政党已无本质差别。这为各个政党在英国宪政体制下进行合法的政治斗争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魅力价值的时空律及其悖逆魏饴一引子文学魅力的价值问题至今尚令我们颇感困惑,诸如进入新时期后不少获奖小说,像《班主任》、《伤痕》、《乔厂长上任记》等,当初影响之大毋庸争论,但今天似乎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我们究竟如何评价这些作品?每位作家都希望自己...  相似文献   

8.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9.
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还兴高采烈地以为,这是一次纯洁的文化盛典。但是,“革命吃掉了他自己的儿女”,大革命最终成为摧残一切文化的闹剧和悲剧,留下来的是心灵上的一片废墟。作为劫难过后舔舐自己伤口的自然反应,伤痕文学应运而生。 伤痕文学的宣言是作家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故事本身平淡无奇,但却深刻地叙述了“文革”对于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刘庆邦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一批小说和电影《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也都属于这一系列。随着写作范围和反映对象的不断扩大,伤痕文学很快就发展为暴露文学,蒋子…  相似文献   

10.
黄璐 《当代广西》2008,(1):56-56
李建平、黄伟林等合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以下简称《文学桂军论》)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的结项成果。它突破了以往文学批评与研究偏重对思潮流变的审视和作家作品的解读的思维模式,将文学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学与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设立"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是加强广西作家队伍建设、力推文学精品创作的重大举措。近3年来,"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团队的5位著名作家东西、凡一平、黄佩华、朱山坡、李约热,都按计划推出了自己的作品,而且每部都是作家精心营构的精品力作,出版后都受到了读者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如凡一平的《上岭村的谋杀》、东西的《篡改的命》等长篇小说,均受到了普遍关注和好评,并吸引了影视界的目光。而壮族作家黄佩华推出的一部以右  相似文献   

12.
王韬 :随着去年《青年文学》、《作家》、《时代文学》等文学刊物的联合推出 ,“后先锋”这个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可能是2 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文学定位概念了。您是在《青年文学》第三期上同时发表文章对“后先锋”写作进行理论定位的评论家 ,请问 ,“后先锋”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葛红兵 :那时候和朋友聊天 ,大家感到先锋写作衰微之后 ,文学似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刊物的热炒 ,一篇又一篇作品的出世以及一套又一套文集、文丛的出版 ,另一方面是文学的先锋精神的萎缩 ,写作思想以及写作技术上的不思…  相似文献   

13.
《圣经·旧约》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资源,不仅有着宗教启示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作家们的关注,被不断沿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新世纪文学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及莫言的《等待摩西》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成,还是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关怀上,皆与《圣经》文本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种关联性体现出宗教主题同文本构建策略以及"出走"的文学母题之间的共生互动;而另一方面,其背后更是贯穿着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思。文学与宗教精神对于表现人类普遍经验和终极关怀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作家对宗教主题的引入更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得新世纪文学创作在刻画日常生活的同时转向一种超越日常的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4.
一八四○年,优秀的俄国作家菜蒙托夫向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贡献出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这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竟成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一颗灿烂的明星。《当代英雄》对于研究俄国文学的最大价值,是成功地塑造了“多余人”的典型毕巧林。“多余的人”的形象在俄国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世界文学中罕见的、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高尔基在谈到俄国文学的意义时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文学的特  相似文献   

15.
高明峰 《青年论坛》2004,(1):125-127
本文主要从《文选》的编纂 ,《文选》的版本、校勘与注释 ,《文选》所录作家作品及文学体类、文选学史等方面 ,对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作了述评 ,并对当前文选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赵玫简介: 赵玫,1954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一级作家,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创作大多涉及女性题材。作品有“当代爱情三部曲”——《世纪末的情人》、《天国的恋人》、《我们家族的女人》与“盛唐三部曲”——《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及散文集《从这里到永恒》、《一本打开的书》、《分享女儿,分享受》、《欲望旅程》等。 赵玫是一个感情型的作家,她的小说多具浪漫主义色彩。梦幻、诗意,但绝不逼仄,而有着自己的节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赵玫一贯的忧伤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读者喜欢她敏感而高贵的文学气质。  相似文献   

17.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中国现代文学揭开了光辉的一页。在这光辉的一页上,保定作家群占着显著的位置,这些作家的作品,囊括了我国抗战文学的大部,成为抗战文学的主体。今天,在《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文学现象,挖掘其内在本质,对理解和发扬《讲话》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功文 《青年论坛》2011,(6):120-125
顾农对《文选》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层面,这在《文选论丛》体现得比较充分。顾氏研究《文选》,重在采用科学与严谨的态度,注重坚实的文献支撑与严密的论证相结合。他将《文选》与鲁迅进行交叉研究,并将《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进行宏观上的对比研究,将《文选》内的作品或相关作家作微观上的对比研究,同时注重平时研究的积累。顾氏《文选》研究同时还得益于扬州地利之便,且有继承乡梓前贤文学传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文学批评,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一个是社会生活的现实世界。批评家固然要对前一个世界的成败得失作出美学的评价,但也同时要对后一个世界作出相应的评价。而且,从根本上讲,批评家和作家都面对着同一个现实世界,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对这个世界进行各自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批评家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批评文学,以理论的语言,发表对生活的见解。他一方面拿这见解与创造艺术世界的作家对话,同时也以此与鉴赏这艺术世界的读者对话。批评家个人见解的深刻程度,直接决定着这种对话的质量与水平。这就是说,在今天,作家、批评家和读者,都面对着、认识着、体验着一切历史变革。促进这场变革的发展,是他们的共同任务。过去,让批评家扮演鸣鞭与棒  相似文献   

20.
(四) 对作家文学的处理与评介少数民族中的文人或作家文学,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创作。如傣族祜巴勐在《论傣族诗歌》(写于1615年)一书中,就提到他曾用傣文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一部是取材于佛经故事的《粘响》,一部是揭露社会黑暗的《宛纳帕》。第二种情况,是借用汉文记录本民族语音来进行创作。如白族,过去并没有创造本民族的文字,但却出现过借用汉字(有时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