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违法包含犯罪行为和预防性身份违法行为,其范畴宽于未成年人犯罪。因未成年人司法具有非正式性、以矫正为目标、特殊法庭处理等特点,部分国家18岁以下未成年人和18—20岁刚成年人均可适用未成年人司法程序。基于恢复性司法理念,未成年矫正主要通过缓刑和社区量刑等措施,罚金和监禁适用率较低。禁止对未成年人判处死刑是国际趋势,但少数国家依然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实证研究全球未成年人违法及其矫正措施,有助于我国宏观掌握外国未成年人司法的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2.
詹立平 《法制博览》2013,(3):120-121
民法的渊源理论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在我国目前正进行司法改革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的背景下对其进行讨论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民法渊源的体系是包括制定法、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国家政策以及作为事实法源的习惯和判例在内的体系。我国未来民法典建立的民法渊源体系应排除国家政策作为法源并明确规定各法源间的适用次序。  相似文献   

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一项新的诉讼制度,对于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和丰富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较为原则及相关司法经验不足,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落实仍存在诸多实务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为正确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司法实践,从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及期限、程序适用、监督考察、救济与撤销等多方面综合把握,如此才能将法典上的原则性规定正确适用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恢复性司法理论的捐导下,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西方青少年法院系统正面临着从正式的刑事司法向吸纳非正式模式,从矫正修复和惩罚到恢复性司法的改革。借鉴西方青少年司法的实践,在我国建立少年法院之际,同步进行青少年恢复性司法的配套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型网络犯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在案件数量、地域分布、被告人情况和刑罚情况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独特的特征。具体考察该类犯罪的司法适用情况可知,在主观"明知"、被帮助者所实施的犯罪、帮助行为、情节严重等构成要件要素的认定过程中,司法实践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应当通过合理使用推定"明知"的判断标准、加强对被帮助对象的行为所构成犯罪的查证、完善对"帮助"行为含义的解释、严格规范"情节严重"的司法认定等途径予以解决,从而实现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承诺属性的差别,国际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国际制度和非正式国际制度。非正式国际制度的成员国之间不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都属于非正式国际制度。本文以中国参与这两项非正式国际制度为案例,考察中国在这两项非正式国际制度中政策偏好和行为模式的延续与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延续与变化的原因。本文发现,中国在加入APEC和ARF后,始终保持着对非正式制度的政策偏好,但行为模式逐渐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这一外交行为特点,是缘于维护和促进国际利益的需要以及在参与后对制度规则的适应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中的人身损害责任承担存在不同的理论学说,如过错责任说、公平责任说、风险自负说等。司法实践中,体育运动中的人身损害案件处理一般适用公平责任。不同的理论学说对于体育运动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承担问题的解决均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司法实践应考察体育运动的不同情形,区分普通体育运动与竞技体育运动、成人体育运动与未成年人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监视居住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之一,但是司法实践中,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关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擦边球"的做法,甚至是形成了"变相羁押",因此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角度来考察,监视居住制度都有必要性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缓诉制度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品格证据在决定对其是否适用缓诉以及缓诉的结果上有重要影响。借鉴国外有关的立法及司法经验,阐述了品格证据在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缓诉制度中的具体运用,尤其界定了前科劣迹的范围,论证了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品格证据的主体、内容、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未成年罪犯尽可能的适用非监禁刑,应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语境下的应有之举。但是,由于刑事司法理念偏差、立法缺陷和制度缺失等原因,司法实践中,未成年被告人非监禁刑适用形势不容乐观,各地适用比例不平衡,而本地籍与外地籍未成年人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则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