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萨娜 《重庆行政》2014,15(5):54-5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水平。社会治理模式是在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的,是多元治理模式。国家审计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本文结合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对国家审计的职能进行阐述,针对国家审计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策。一、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国家审计职能  相似文献   

2.
罗宁 《中国妇运》2015,(3):23-2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有何区别,何谓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妇联提出了什么要求,妇联组织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斌 《重庆行政》2021,(2):58-60
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党着眼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4.
王斌 《重庆行政》2021,(2):58-60
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党着眼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是治理中重要的概念和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领域的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价值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们应以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理顺政社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创新社会矛盾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等途径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黎堂斌 《人大研究》2012,(12):28-30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首次使用了"国家和社会治理"这一提法,赋予了"治理"一词更加丰富的理论意涵和实践色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契合了世界范围内公共  相似文献   

7.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治理领域最新的政策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市域处于国家治理的中观层面,具备县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从现实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从理论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必然结果;从制度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市域层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客观要求。未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这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对社会的综合治理。这引发了学者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治理能力的相关思考。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的治理手段,虽然并非是现代社会的常规国家治理方式,但却在中西方传统社会至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国家治理中的文化因素入手,考察文化引发治理困境、促进治理转型、达成治理优化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9.
<正>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党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明确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做支撑。这不仅丰富发展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容,也标志着社会治理理念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兴华 《岭南学刊》2016,(4):104-10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关键。要有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下中国不良的社会分层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权力配置与行使的失衡,这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所在。应对这一难题,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个层面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是国家的基石,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就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做出了重要部署,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就此做了具体安排。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6,(10)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指引。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正在重塑,社会矛盾日益多样多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治"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是构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与国家、社会与个人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是社会治理的三个基本维度,而这也正是贯穿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线索。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确立并坚持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协调是社会结构发展的理想目标;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否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将自然纳入到整体的社会范畴。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这三对基本关系的阐释,为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存在决定治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治理。中国社会治理的目的不在于对社会管理技术名词上的革新,即"统治""管理"向"治理"的飞跃,而在于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稳健发展,维护人民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利益。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和全球化情境下,谋求做到国家、政府"治理社会"向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相互治理转变,将社会治理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学术前沿     
<正>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许耀桐刘祺在《理论探索》2014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由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宪法法律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由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组织和治理方式四个层次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过程,我国大致经历了管制(传统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治理(治理现代化)三种状态;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立足于国情、政情、社情,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的行动号角,部署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方略。要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举措落实到位,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继续深化改革,就需要执政党、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多方发力,夯实治理现代化的民主基础,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基础,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1]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具体实施,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说,抗击新冠疫情也是对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市域社会治理提交新冠疫情防控的优质答卷新冠疫情防控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  相似文献   

20.
杨学明  李如海 《创造》2021,29(9):1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治理"这一基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论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围绕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深入阐释"中国之制"走向"中国之治"的逻辑理路.把握重要论述内含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两者间的互嵌性,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理论,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人民共享治理成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