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警务活动中的人权保障是确定不移的。但是如何理解人权保障含义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从而导致警务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偏差。从哲学视觉匡正警务活动人权保障的内涵及价值,提出了警务活动人权保障是程序意义上的人权保障。它强调的是人权保障与惩罚犯罪的对立,而不是与惩罚犯罪的配合和统一,被追诉人因此居于可以与国家抗衡的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它全面体现了警务活动人权保障的价值。程序正义是人权保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农村残疾人是社会群体中特殊的弱势群体,做好他们的养老保障工作,关系到残疾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是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我国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状况持续改善,老年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框架初步搭建,新农保政策有效覆盖农村残疾人群体,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的规划与政策问题、投入与机制问题、规范与标准问题、人才与执行问题方面。因此,我们以发展规划为龙头,引领农村残疾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以人才队伍为支撑,提高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服务水平;以政策激励为导向,破解农村残疾人养老事业发展瓶颈;以资金投入为保障,确保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稳步推进;以辅具研发为载体,积极保障农村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以医疗救助为抓手,努力解决农村残疾人医疗难问题,实现农村残疾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3.
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公安工作由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向严格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社会治安管理模式的转型时期,我们对警察权益保障的课题讨论应从警察职权行使的错位与扩张、警察权益保障的忽视与弱化两个方面的问题着手,重新审视我国当前对警察权益保障中的争议,从现实的角度明确维护警察执法权益的必要性,并且从内部机制、外部环境及制度保障方面设计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尽义务,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仅承担补充义务的规定违背了侵权法的基本精神,有悖于先进国家的做法,且无法实现设立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初衷。故在此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与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人应按各自过失大小或原因力的比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不排除在某些情形下,安全人保障义务人与侵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机制成为维护农村老年人口基本权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偏低、精神保障缺失等困境,亟须重新合理配置保障责任,建立农村养老多元保障模式;实现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衔接,促进制度间保障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健全精神保障机制,满足农村老年人口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再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三人实施侵害行为的情形下,由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补充义务的规定违背侵权法的基本精神,与先进国家的做法相悖,且不符合设立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初衷。故因第三人侵害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安全保障义务人与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人应按各自过失大小或原因力的比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不排除在某些情形下,安全人保障义务人与侵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学术界关于住房保障内涵的各种解释出发,并从住房的多重属性、市场失灵、公平与效率等角度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辨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住房保障的定义。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不是已经过度而是仍有很大欠缺,因此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应该成为现阶段政府住房政策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互协调;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积极协调劳动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大力提升劳动保障服务效能;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劳动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以改革作为转折点,大体可分为传统住房保障阶段和住房保障的改革与发展阶段。重新回顾60年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体住房的居住权利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伴随着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综合性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反映。解决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不仅要切实贯彻落实好现行有关征地管理及补偿的政策,而且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使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如何处理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在国内外都有一些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主体、方法、保障、反馈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带有规律性的模式。其中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保障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反馈是大众化工作评价和改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刑法适用方法的运用是增强判决公正性和说服力的重要保证。在刑法适用方法研究中,刑法解释方法理论成果最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对于刑法适用中的思维方法、推理、论证、利益衡量方法以及刑法漏洞的处理方法等问题,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司法实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加强刑法适用方法研究,丰富刑法理论,是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法的要素.西方法哲学界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认为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第二种是哈特的“法律规则说”,认为法律是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结合;第三种是德沃金的“规则——原则——政策说”,认为法的要素不仅包括规则,还包括原则和政策;第四种是庞德的“律令——技术——理想说”,认为法律是由律令、技术和理想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的“律令成分”又是由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组成的复杂体系。不同的学说理论代表了不同的学术立场。并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其中蕴涵了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本质上,自由以绝对的形式成为人之存在的前提,而自由的现实化之路充满艰辛.正是在对自由的追求中,人们选择了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无自由的法,也没有绝对不需要法来保障的自由.法的正义价值是人的自由本质在社会制度层面的展开,法在制度层面的最核心价值就是对正义的追求,保护每个人所应得的权利,防止他人滥用权力(权利)干涉自由.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日益突显,本文认为,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角度来寻找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健康发展,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举证责任转移必须从作为诉讼目标的原告的初次主张开始,其基本条件是主张有力并得到有效证明。转移的实质是征询对方的对立的并可成立的主张。转移的关键是主张方已经作出了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明。举证责任转移程序之理论模式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主张的不断推进流程化,而且以诉讼主张为单位构成一个个严密的环节。每一环节诉讼主张的确立应设置“程序空间”,法官中立是举证责任转移合理运作的关键。刑事举证责任转移的来源于无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特殊性表现是公诉人初次主张的有效性要求较高,被告方反驳主张的有效性要求较低。  相似文献   

17.
现代独立审计是为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的一种重要外部治理机制,而其本身又存在着所有者与审计委托权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财务会计报告从生成到流向社会公众手中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重要环节:第一个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生成环节,此时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取决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第二个是审计环节,在这一环节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间接的取决于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后者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者与审计委托人之间的代理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反思被迫行为之借鉴意义--与李立众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不应与我国刑法中胁从犯相提并论,胁从犯已将被迫行为排除在外,在被迫行为场合下,行为人并未失去意志自由,只是受到一定的抑制,被迫行为不应与不可抗力混同.被迫行为对于中国刑法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中国刑法中紧急避险的题中之义,故而不存在借鉴与移植问题.  相似文献   

19.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省管县”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门话题。由“省管县”取代“市管县”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符合目前中国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在“省管县”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为此,要逐步下放权力,理清省市县各方权益,协调好省市县各方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省管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宪政程序正当化是宪政建设的依托和目标。对于宪政建设而言 ,制宪程序正当化是前提 ,行宪程序正当化是基础 ,护宪程序正当化是保障。程序是宪政运作过程的形式载体 ,宪政的运作需要程序的建构、完善与实施。如果没有宪政程序 ,宪政的运作将会是无所依托、杂乱无章的行为。宪政程序的合理性就在于其自身的正当化 ,这种正当化就其外在价值而言 ,必须支持宪政所内蕴的实体内容 ;就其内在价值而言 ,宪政程序的正当化意味着“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