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将此称为"北平方式".2月5日,周恩来签发了中共中央给上海局的一份电报,要求做好工作,争取各大城市,首先是长江流域各大城市按照"北平方式"和平解决.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安徽蚌埠南郊孙家圩子召开会议,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3日获中共中央批准.  相似文献   

2.
赵福山 《党史博采》2001,(10):26-28
古时候,人们把举子进京会试称为"赶考".而半个世纪前,当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筹建新中国时,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样称其为"赶考".由于工作关系,1 995年11月笔者曾前往淑闾、保定、涿州考察,对中共中央"赶考"路上的情况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一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央警卫团派出7个连共800多人,以"北平市公安总队"的番号进入北平,一方面了解北平各方面情况,为做好党中央毛泽东驻北平的警卫工作做准备;同时,担负以彭真为首的中共北平市委、以叶剑英为首的军管会,以及部分先期入城的中共中央机关、各主要民主人士、国民党"和谈"代表的警卫任务.  相似文献   

4.
尚鸣 《党史文苑》2005,(6):39-41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定都何处,成了中共领导人心中的一件大事.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北平城,由涿县乘火车到北平清华园车站.火车经过北平城墙时,毛泽东看了看窗外萧条的景象,对身边的同志说:"你们来过北平吗?我来过,整整30年了!那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到处奔波,在路上连裤子都被人偷走了,吃了不少苦,现在31年后还旧国,真是'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哟!"  相似文献   

5.
正向北平进发1949年3月23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毛泽东按预定计划,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出发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陆续来到毛泽东住处。周恩来问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没有休息好吧?"毛泽东笑着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博采》2006,(1):28-34
在一次讨论会上,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认识陈伯达,是陈伯达到延安之后的事情. 1937年7月下旬,日本攻陷北平、天津后,陈伯达经中共北方局同意,于8月上甸由天津乘船到青岛,经西安,于八九月间到延安.此前,陈伯达已是中国文化界不大不小的名人,他曾在北平带头掀起一场具有全国影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启蒙"运动,并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之一.陈伯达到延安后,人生地不熟.  相似文献   

7.
1933年三四月间,张学良在上海险遭暗杀. 那时,张学良方过而立之年,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北平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等要职,统辖数十万重兵,坐镇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热河、察哈尔7省及北平、天津两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国风云人物,时人都称之为"少帅".  相似文献   

8.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机关即准备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平.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高层领导人分乘中型吉普,经唐县、保定,于25日凌晨,抵达涿县火车站.  相似文献   

9.
正西柏坡,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的新征程。对此,毛泽东说,党中央进北  相似文献   

10.
郑磊 《党史博采》2010,(1):49-49
<正>毛泽东住进"双清别墅"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北平西苑检阅部队后,由于中南海的清理、修缮工作还没有结束,也由于城里社会情况复杂,治安条件较差,党中央决定暂  相似文献   

11.
党员干部要过好"赶考"关,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来的。1949年3月,当时的中央机关离开河北西柏坡向北平进发,面对全党工作重心的转换,为使全党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将"进城"比喻成"进京赶  相似文献   

12.
正"赶考"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意指读书人进京参加历年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的出路,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毛泽东在1934年3月将要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意味深长的把进北平喻为进京"赶考",以李自成为诫,并希望考个好成绩。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进京"赶考"不仅仅是一个胜利的标志,更是一个新的考验的开始。他曾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  相似文献   

13.
正(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1949年1月31日,与毛泽东第二次谈话,在场者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以及翻译师哲。苏方出席的是И.В.科瓦廖夫和Е.Ф.科瓦廖夫。毛泽东讲述的内容如下:关于组建联合政府的筹备工作毛泽东说,筹备组建联合政府的事,与肃清北平的敌对分子相关,这件事大约要用三个星期,尔后才能在作为首都的北平成立联合政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于1946年8月首次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是他战后形成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五、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中间地带"理论.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毛泽东晚年的国际战略思想以及新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8年底.古都北平即将解放。毛泽东亲自挑选.任命叶剑英为新北平第一任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是如何完成毛泽东交给的重任的呢?  相似文献   

16.
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  相似文献   

17.
晚年的毛泽东,曾经有一根别致的拐杖--小竹竿.这根"拐杖"现收存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它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 那是一次晚饭后,毛泽东在灯光暗淡的路上行走,险些被一块小石头绊倒.工作人员看到这种情景,就随手从路边的竹林里折了一根小竹竿,递给毛泽东,并非常认真地说:"主席,您这么大年纪了,也该置一根拐杖了.  相似文献   

18.
周军 《党史纵览》2009,(2):14-17
1949年4月23日午夜,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于次日上午攻占"总统府",这是一介令全世界瞩目的值得永久铭记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捷报传到北平,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不朽诗篇.  相似文献   

19.
杨奇清,深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的器重.开国大典阅兵地点与警卫方案的制定,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的护卫,周恩来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安保,建国后一系列特大案件的侦破……都与这位公安保卫事业的领导人相关连. 保卫开国大典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杨奇清率华北局社会部部分工作人员进驻北平,以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名义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解决剩余国民党军队所采用的"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天津方式"主要是以战斗解决,"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则采取和平方法。虽然同为和平解决,但两者又有若干不同之处。北平和平谈判历经几个回合,傅作义的态度随着时局的发展几度变化;中国共产党则以实力为后盾,边谈边打,以打促谈,最终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在解决绥远问题的过程中,董其武主持下的绥远当局内外交困;中国共产党在傅作义的帮助下,对绥远军政人员既注重打通思想,又解决实际困难,最终促成了绥远起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