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存“慎独”之心王广尧所谓“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能够谨慎不苟,遵守道德法规,不干任何坏事。《札记·中庸》中说:“道者也,不可须大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刘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2.
“慎独”,本是我国古代的正人君子“修身”“养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为历代思想家们所提倡.“慎独”二字,源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告诫正人君子:只要内心有了不好的念头,尽管很隐蔽,很细微,但总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当“君子”独身自处时,所想所为必须十分谨慎,坚持自已的道德信念.可见,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政治与道德信念,自觉地持正确的政治和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超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慎独”语出《礼记》:“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品行高尚的人在其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人前人后一个样”。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多次提到共产党员在进行道德修养时要讲“慎独”,主张共产党员应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  相似文献   

4.
正"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最终滑入腐败的深渊,主要是自律意识不强;自律意识不强,关键是没有慎独慎微意识。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就必须在慎独慎微上下功夫。何谓慎独?《中庸》曰:莫见乎隐,莫  相似文献   

5.
“慎独”,谓在无人监督的个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谨慎不苟。《礼记·中庸》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对“慎独”的基本要求,即是说要从“隐”和“微”两方面着手,在他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即使在很微小的事情上,也不要放组自己,要防微杜渐。“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个人修养之道和“为宫”之本。笔者认为,在大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说“慎独”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告诫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重温关于"慎独"的教诲仍然十分必要。当一个人在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在大庭广众之中,遵纪守法,不干坏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在独处的时候,一些潜伏着的不健康的思想,往往容易泛起、发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往往利用这种机会施放糖衣炮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干坏事、犯错误的可能性大。一个人独处时的所作所为最能真实地反映其品德、情操和风格。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  相似文献   

7.
正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慎独"又是党员、干部保持思想纯洁的关键所在。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独善其身。"永葆对党郑重宣誓时的纯洁敬仰之情。事实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处于党  相似文献   

8.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其文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而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慎独”的优良传统,曾经出现许多能够“慎独”自律的清官。东汉时期杨震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得知,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欲以厚礼报答杨震当年举荐之恩。他说,这事别人不知道,请收下。杨震拒收,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以“四知”自警自律,同时训诫下级,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话“慎独”     
话“慎独”张述华"慎独"其意是指在独处无人时,自己行为必须谨慎而不苟。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为此作注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宋明理学家即以慎独为重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注重"慎独",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10.
齐铁志 《新长征》2008,(2):47-48
最早提出“慎独”思想的是《礼记·中庸》。它的本质精神应解读为,当一个人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有做某种坏事的可能,并且可能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慎独”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将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谈慎独     
正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之时,能够反躬自省、谨慎不苟,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美色所迷,不为名利所累,"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慎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看重的修身之道。《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亦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守身如玉的正人君  相似文献   

12.
君子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此,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君之所为。”即在  相似文献   

13.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相似文献   

14.
李隆汉 《党风建设》2002,(11):43-43
“慎独”,最早见于《札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古人把它作为重要的培养道德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能坐而论道,必须不断磨砺。要认真实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做到"十慎"。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居时仍能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规范和约束,切实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慎微。就是审慎于细微而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握好自  相似文献   

16.
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道德主要是一种自律性道德。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慎独”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儒家“慎独”精神的现实道德价值“慎独”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境界,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大学》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  相似文献   

17.
"慎独"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其意是指人们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谨慎不苟,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洁身自好,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8.
借鉴传统伦理中关于“慎独”的思想,对加强道德修养无疑是有意义的.中国伦理史上,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对“慎独”思想的最初表达.要成为圣人和贤者,就必须克制其私欲,磨炼其意志,防止其非利的行为.孟子承其师道,指出要担当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并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作为道德追求的目标.曾子也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勤于自我检查、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以上这些思想,在《礼记·中庸》一书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警惕.不要以为隐蔽的和微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应当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更加谨慎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近日已公布。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要从细节做起,提高党性修养,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四慎":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独,关键是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  相似文献   

20.
正慎独是指一个人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说到底就是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共产党人对慎独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思想修养、道德修为、行为自律融汇到慎独的思想内涵之中,更加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慎独体现共产党人的思想修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思想品格,他把慎独提到思想修养、党性修养的高度来阐述。共产党人的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