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当前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社会公正对解决这场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推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当今,我国社会由于迅速而深刻的变革而导致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社会公正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彰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推进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化解由社会成员的不公正感等价值原因导致的社会矛盾?中共中央从价值层面和政策制度层面为解决我国社会价值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内涵,而且提出要将科学的社会公正价值理念贯穿到党和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等每一个环节,并营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正感,进而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4.
田芸 《学理论》2012,(24):1-3
从遥远的古希腊到今天,“社会公正”不断为人们所追求,但真正实现它却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不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扩大就是其重要体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是现阶段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视角出发,对缩小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差距提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正测量的五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正义体现为应然正义与实然正义的统一程度,对社会正义的研究,分别遵循应然正义与实然正义两个脉络,从而形成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无论从理论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制定社会政策、调节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出发,都应加强对社会公正的实证研究.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公正,应着眼于五个维度进行测量:分配对象、分配客体、分配原则、分配空间和分配时间.五个维度彼此融合,紧密相系.对社会公正的五维测量,会更全面地描述和解释社会公正的实现状况及人们的主观认知,也会为社会政策的制定、调整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8)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指引。因此,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于我国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社会领域涌现出的不公正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深化政治改革,构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推动科学发展才能为化解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利条件,为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8.
高红  朴贞子 《理论探讨》2006,(3):134-1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分层取代传统的身份制分层体制,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一些人便借助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的不完善,利用不公正的起点、不公正的规则,迅速聚积大量财富,导致不公正的分配结果,造成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背离了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因此,研究中国阶层分化的社会公正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分层的社会公正性要求、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不公正性表现以及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基本价值维度。市场经济能实现社会的高效率,但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的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公共性的本质规定。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应建构"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效率,政府权力维护社会公正"的社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正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所关注的显学,学者们对社会公正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深入地论述和研究,成果颇丰。下面就基本内涵和原则作一些概括,以飨读者。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区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社会公正问题日趋突显。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解决当前日趋突显社会公正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当然,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在我国真正实现,最根本就是要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为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从理论变成现实奠定坚实的物质前提。此外,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从理论成为现实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做到此,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善民生,真正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问题,从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后,培育公民意识成为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实现的最后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从对于社会公正的理性认识、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路径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社会公正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研究和发展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在这一过程中贫富悬殊和社会稳定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公正越来越成为思想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维护社会公正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社会公正若干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平等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在促进男女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但不容讳言,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此,需要政府、社会和妇女自身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相互协调,有效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对当今我国"公务员热"现象的透析应该从社会公正层面入手,把其简单归结为就业价值观念导向的结果未免有失偏颇。我国现阶段社会公正存在的制度问题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基本权利不平等、发展机会不均等以及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还有代际群体之间的不公正等都是导致我国"公务员热"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阮小云 《学理论》2012,(4):61-6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目标之一,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中国到建党百年时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对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研究。针对当前对社会和谐解读的不全面性,要求正确把握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何志斌 《民主》2012,(2):13-14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作出了清醒的论断。他强调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在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平等和公正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平等是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在等级社会,没有平等,也就没有真正的公正.在近代社会,由于法律制度以及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出现了形式平等,而实质平等则没有实现的可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确立形式平等,更主要的是要实现实质平等.平等与公正是有着广泛社会价值的,在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实现中,平等和公正能够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平等和公正的途径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与不懈追求。对当代中国而言,实现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努力方向。在借鉴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论论述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可从五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社会公正体系,即一个前提(公正理念)、两个层次(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三个环节(机会平等、按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和公正的社会调剂)、四个方面(阶层公正、区域公正、性别公正和代际公正)、五个支撑(基本权利的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合理竞争规则的保障、教育的保障和就业的保障),而这五个方面都需要公共政策体制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政治认同有暴力威胁型、思想教化型、经济利益型和民主权利型四种基本类型。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带来了农民民主权利意识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只能构建农民的民主权利型政治认同。社会公正是这种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农民相对贫困、城乡差距和民主权利虚化后的弱势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农民所要求的社会公正,因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这是增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