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9,(21)
<正>11月5日,以"两岸同源,美美与共"为主题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节,在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均庆院举行。海峡两岸各界人士1000余人齐聚这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温定光缘,畅叙两岸情。本届文化节由福建省龙岩市人民政府、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主办,举行定光佛祭典朝拜和金身绕境巡安、海峡两岸书画创作笔会、客家美食节暨台湾台东伴手礼展销、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讨会、千年古寺水陆法会等活动。定光佛被誉为"客家人的保护神",是两岸文化交  相似文献   

2.
何晞 《台声》2000,(8):21-21
6月中旬 ,由江西赣南客家联谊会、赣南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客家与赣南”学术交流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秘书长、《客家》杂志主编黄子尧 ,台湾客家戏曲学院院长、荣兴采茶剧团团长郑荣兴等台胞和来自新加坡、泰国、港澳地区以及北京、天津、武汉等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本着学术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就客家源流、客家文化艺术以及如何发挥客家优势 ,以及促进客家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对话 ,使赣南客家人更好地了解世界 ,世界客家人更好地了解赣南。客家是汉族中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客家的先民…  相似文献   

3.
闽西是8000多万海内外客家人公认的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祖籍地。闽西不仅是著名侨区,也是台湾近500万客属同胞的主要祖居地。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协重视发挥客家优势,加强同台湾客家同胞和海外客家侨胞的联谊工作,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被认为是北方汉人南迁中的一支,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地,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两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的三分之一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口是客家人。  相似文献   

5.
正客家人会唱歌,更会作诗。客家先民经历数次大迁徙,从中原到南方,从福建、广东到台湾,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客家诗歌记录了两岸客家人的这种硬颈精神。近日,在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作家笔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30多位作家和文学研究者聚集一堂,围绕"客家诗人与客家诗"的主题展开研讨,由海风出版社出版的《桐花客韵——海峡两岸客家诗选》图书首发式也同步举行。通过这次采访,笔者探访了两岸客家诗歌里的"桐花客韵"。  相似文献   

6.
30年来,由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客家学的兴起,促使许多台湾客家人频繁来到闽西祖地,寻根祭祖、探亲访友。随着两岸客家文化的交流、联谊、恳亲等活动的日益热络,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成为连接两岸客家人的精神纽带,为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构建了一座便捷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汀州人刘国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麾下的得力干将,是有史可查的最早赴台的闽西客家人。他辅郑治台,为宝岛台湾的早期开发立下汗马功劳,更为台湾第一次回归祖国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后来大批闽西客家人赴台踏平了万顷碧波白浪。胡焯猷等闽西客家文人、官员则为台湾的文明教化、开拓垦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客家民系在台湾的拓展立下了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8.
有一句话叫——逢山必有“客”,早期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的客家人多择山而居,位于台湾岛北部偏南沿海地区的苗栗县是台湾的三大客家庄之一,客家人占总人口七成左右,由于山多、田少,素有“山城”之称。  相似文献   

9.
赣南,是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由于它自身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背景,加上客家人聚居地天然的地理条件,所拥有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赣南客家围屋——关西围为代表的客家民居。本文试从考察赣南客家传统民俗文化方面出发,通过剖析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发展现状,探索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对赣南油画发展的影响,作为油画方向的研究生,我们有责任站在传统民俗文化基础上,传承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更多更好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龙岩市政协着眼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客家文化交流,取得可喜成果。 县政协委员严雅英在担任上杭县图书馆长期间,广泛收集客家族谱,并进行了研究。她发现许多客家人的祖籍地在闽西,希望把这些族谱拿到台湾巡回展览,增强台湾客家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龙岩市政协认为这是拓展闽台交流合作的好事,决定助她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1.
客家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也许可以用来解释客家人为什么喜欢不断地迁徙。客家人到了海外之后,还会不断地迁徙,促使他们不断地迁徙的原因固然很多,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的台湾,有大量的印尼客家新娘,她们为什么要像父辈那样,再一次跋山涉水,移民台湾?她们追求什么?她们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12.
千年不改是乡音,万水难隔故乡情。 11月6日至8日在贺州市举行的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大会,让来自东盟各国及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代表及嘉宾领略了迷人的客家风情,感受了浓浓的客家亲情。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随着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妥  相似文献   

13.
2007年9月28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在厦门会展中心开幕,来自两岸的300多位客家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岸客家新机遇"这一主题。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明年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能在台湾举行。  相似文献   

14.
上杭是台湾450万客家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与台湾有割不断的“五缘”关系。最近,县政协围绕“如何做大做强以族谱文化为特色的客家文化,把上杭县建设成两岸客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贡献”这一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是连接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2006年总书记考察福建时又多次强调: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歌仔戏、南音等都深深扎根于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之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杭是台湾450万客家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至今保留着李、张、丘、廖等30多个客家姓氏始祖的祖祠、祖墓,他们的裔孙遍布海内外,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乡亲前来寻根谒祖。上杭县收藏着115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向外播迁、繁衍生息的重要史料和寻根谒祖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6.
张开龙 《台声》2001,(6):6-7
去年 11月,由闽西客家联谊会主办,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为客家人在新世纪的大团结、大联合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特别是为两岸客家人的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会期间,台港客家名流云集,对客家历史文化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吴伯雄: 振兴中华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闽西隆重举行,看到大会的盛况,看到龙岩客家乡亲的热情,感到非常高兴。”祖籍福建永定下浮,现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会长的吴伯雄先生说…  相似文献   

17.
闽西客家联谊会参访团,本着“增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交融”的目的,应邀于2009年4月底前往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考察。作为参访团成员,笔者在参加“认亲、结缘”客家族谱文化研讨会和参观客家族谱展览中,切身感受到血浓于水,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4月24日,“认亲、结缘”客家族谱文化研讨会在台湾苗栗联合大学召开。开幕式上,苗栗县县长刘政鸿、联合大学校长李隆盛和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相生等先后致辞。闽西陈弦章、苏志强、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中国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的中转站,是举世公认的客家人总祖地和朝圣中心,也是黄慎、郑文宝、李世熊等客家历史名人的出生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过从东晋到南宋的900年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宁化县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  相似文献   

19.
香蕉在日据时期是台湾的主要输出青果,其中九成以上销往日本市场。当时蕉界精英17位,其中钟干郎、萧恩乡、林德玉、李才祉、林富仑等五位是南部六堆客家精英。本文借日据时期台蕉出口及其发展状况,观察六堆客家商绅发展过程及他们之间如何建立起蕉贸网络,并通过这些客家精英的生命史与网络来重新解释香蕉产业的型构。其次,当时香蕉经济是项获利颇丰的新兴事业,客家精英纷纷"弃教(儒)从商",重商思想和商绅阶层兴起,六堆客家人正式进入都市发展,从事海外贸易,而香蕉产品的商业化也促使客籍农民愿意承担风险提高植蕉面积与产量,带动了六堆地区整体发展,显见当时客家人在香蕉产业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党文婷  严圣禾 《台声》2023,(2):75-76
<正>“深圳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临近春节,台湾青年、深圳市艾薇达烘焙培训有限公司主理人刘天庭告诉笔者自己的假期计划,“我们今年春节打算留在深圳,去一个很要好的客家朋友家里一起过年。我太太是台湾客家人,特别想体验大陆的客家风俗。”无独有偶,深圳市伟富涂装有限公司经理纪伟祥也打算和母亲一起留深过年。“春节后我就打算启动新项目,把台湾的创业团队带到深圳,专攻聚氨酯、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开发,搭建全供应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