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以及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即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这四个规定对于我们研究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秀玲 《学理论》2012,(7):49-5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从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复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基于马克思"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观点,应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驯服异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自觉",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实然,创设了异化劳动的系统性话语空间。西方传统思想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富本质"的邂逅、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达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个方面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产生的深层次机理与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完整性阐发。多维审思异化劳动理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启新:辩证看待坚持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客观思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政治举措;理性考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实然层面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阐释了异化劳动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本与劳动二者之间不公正的现实: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分配结果的不公正)、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异化(过程的不公正)、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发展机会的不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发展起点的不公正);从应然层面表达了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异化现象的消除,需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马克思所追求的发展起点的公正、发展过程的公正以及发展结果的公正。  相似文献   

6.
戚青丽 《学理论》2013,(19):73-7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现象。尽管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的理论,仍具有争议性和不成熟性的缺陷,但这种理论思想却在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对前人异化理论的超越性和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这种争议性和不成熟性有利于打破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促进后继者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实践发展不仅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使异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性进行了论述,通过借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中国当代劳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给予中国当代劳动的启示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避免劳动产品的异化;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生产过程的异化;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克服人的本质异化;建构新型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社会,克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周博 《学理论》2013,(13):41-4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却与物质方面的需求开始拉开了距离,是否我们可以反思——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不存在异化?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解释当代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现状问题,即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了私营企业这一资本主义的因素做出解释,同时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詹峥  杨开元 《学理论》2009,(10):22-23
在马克思的新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异化”在《手稿》中频频出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前人的扬弃与发展,在《手稿》中以及之后的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分量。人们往往从否定的角度看待异化以及异化劳动,而对包含于异化中的对象化以及异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予以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当我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对象化、异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郝瑞斌 《理论探讨》2008,42(1):47-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非对宗教问题"几乎根本未予考察",事实上,马克思正是藉"异化劳动"发展、深化了"宗教异化"的思想.彰显这个一直以来被遮蔽了的批判维度,有益于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本真存在着的原初逻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自觉”,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实然,创设了异化劳动的系统性话语空间。西方传统思想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富本质”的邂逅、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达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个方面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产生的深层次机理与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完整性阐发。多维审思异化劳动理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启新:辩证看待坚持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客观思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政治举措;理性考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2.
李思华 《学理论》2013,(10):72-73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简单的理解即指人自身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有害于自己。将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以及异化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原因来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及现实意义。通过对异化、异化劳动以及我国的诸多异化现象的分析,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3.
卜晓东 《学理论》2013,(11):35-36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对比研究马克思早晚期的异化思想来看,马克思后期的异化思想与早期《手稿》中的相比,二者绝不是断裂或者削弱的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晚年的马克思并没有抛弃他的异化思想,而是在《手稿》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赋予异化思想新的内涵,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4.
吕海彦 《学理论》2011,(17):29-30
异化劳动是贯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主线。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四: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和人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最早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规律的代表性观点,为工人阶级武装起来反抗资本家的剥削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引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现实指南。新时代赋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新的研究视角,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充分掌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准确认识新时代我国存在异化现象的多重因素;全面探索新时代克服异化现象的路径依赖,对促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一些诸如“内卷”“躺平”“打工人”“蚁族”一类的网络用词层出不穷,持续引发社会热议。“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被城市焦虑笼罩下的群体中弥散开来,逐渐内化为思想上的低欲望,外化为行动上的懈怠和停滞,“反劳动”的社会症候逐渐显现,劳动意义随之呈现出一幅贫困图景。社会意识领域的问题究其根本要从社会存在领域寻找原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本质的探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指出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现阶段,“反劳动”社会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劳动的问题仍然存在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峻。因而,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视角探寻新时代的劳动现象与劳动意义,既是对劳动正义的匡扶,也是继续探寻人的本质复归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6)
通过对重庆某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进行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极高,近1/3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低头族",这对大学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师生对"低头族"的态度却较为消极。我们需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充实文化活动和改善校园环境等方面着手对课堂"低头族"进行理性评析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自然从未缺席;相反,不可化约的自然始终是一切人类活动得以可能的存在论前提。尽管马克思确立了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永恒必然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但马克思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思索为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象化的劳动使人和自然都陷入异化的危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反自然""反生态"的内在本性,认为正是资本逻辑导致与人的异化相对应的自然的抽象化和被蔑视。通过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瓦解资本逻辑,使市民社会过渡到"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共产主义,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它都包含深刻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霍布斯与洛克以抽象的人性为出发点,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契约"基础上建立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虽然认识到"特殊的人",但是其市民社会始终被吞噬在绝对精神的自我进展中。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与资本入手,揭示出市民社会中私有财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分裂与矛盾,从而使市民社会获得了人的"感性的活动"之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0.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