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浪未成年人,是现代社会的"社会问题"之一。一方面,弱势身份和问题标签为流浪未成年人群迎来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国家治理资源的倾斜分配,另一方面,主体身影被大众社会的热情所淹没之后,包括学术圈在内,其实也不利于他们生活政治的保护与重新创造。层出不穷的"跑站"、骗助、"循环流浪"等现象,更对现行国家救助体系和社会正义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流浪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解以及社会救助保护建设完善,制度化或结构化的外在改良和重建是必然需要,来自知识建构与研究反思维度的话语理解和大众共鸣也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1)
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王敏 《学理论》2009,(27):180-181
随着流浪未成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流浪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发生也在逐年上升,这不仅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流浪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原因形成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自身原因,探究其原因,对深入了解流浪未成年人社会群体状况,以及有效控制未成年人越轨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要:涉诉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促进他们改过自新、健康成长是社会应该担负的责任。针对涉诉未成年人,我们除了提供必要的司法帮助,也需要进行帮教和社会救助。随着社会救助模式的不断完善,出现了更加有效的心理救助模式,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心理救助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是政府的良心工程,然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存在救助对象范围不明确身份难甄别、权利义务失衡违规违法行为增多、救助经费短缺导致日常工作难维持、后续安置滞后引起循环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10个"救助站"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在分类管理、责罚落实、绩效拨款、服务提升、流浪儿童的重点救助等方面着力,从而将这项良心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4年对成都市低保家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成都市低保对象人力资本存量低、脱贫困难,现有社会救助虽然对低保家庭有所帮助,但还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难以提升其能力与人力资本,低保家庭已经出现了"福利依赖"倾向,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此,提出应该改革现有社会救助并积极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要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建制理念,并提出了制度设计方面的相关建议,包括适度提升救助水平,重视和重构就业救助,强化现有专项救助并增加服务类救助项目,以及改变社会救助递送方式。  相似文献   

7.
叶思含 《学理论》2013,(20):58-60
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对流浪儿童福利和救助政策的现状进行探究,力图找出当前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求有效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途径如下: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变救助方式;社会各界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我国刑事立法一贯坚持以挽救为目的,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前提;一些地区将"刑事和解"运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效果显著,起到了示范作用.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既能保护耒成年犯罪镲人的权益,又能保护被害人的权益.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注意的问题是:区分刑事案件的性质,确立社会参与原则,明确"刑事和解"适用的阶段及"刑事和解"的内容,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四川省部分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多发态势,给四川省的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结合调研情况,从金钱、道德、地域环境等原因分析,四川省未成年人犯罪除具有一般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外,还有自身显著的地域特点及发展趋势。应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为出发点,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和司法保护体系,健全家庭结构、营造和睦环境,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未成年人生存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舒  陈冀  季明 《瞭望》2006,(52)
对每年15万人次的流浪未成年人,如何实施有效救助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档案柜里,存放着13岁新疆小姑娘小玛丽(化名)的8张求助申请表,表格记录着从2003年12月21日到2005年4月19日间,一个未成年少女扭曲的成长脚印。  相似文献   

11.
《民主》2019,(12)
<正>未成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也一直是国家、社会致力保护的对象。我国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要求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过全社会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以司法保护为基础,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和家庭保护为主体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英国自1847年开始区分未成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以来,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经历了由惩罚控制向社会福利模式转变,又从社会福利模式向保护未成年人权利与控制犯罪平衡转变的过程.进入21世纪后加强了社会参与与协助,不仅设立了少年法院,还创设了适合成年人参与警察讯问制度、保释以及转处措施等,体现了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权利保护,这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完善将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3)
近年来,新疆地区少数违法犯罪分子拐骗、组织、胁迫新疆籍未成年人在内地从事扒窃、抢夺、贩毒等违法犯罪情况日益突出,针对我区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应当尽快完善立法,加大对违法犯罪组织的打击力度,完善被解救未成年人的救助体系,切实保护新疆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新疆和全国社会治安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解决流浪儿童问题要突破传统管控思维和手段,从实现儿童权利出发来创新制度和治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叙述分析方法,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类家庭"对流浪儿童抗逆力获得的影响和作用,解释类家庭流浪儿童抗逆力养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对儿童权利实现的意义,以为创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和服务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国各地披露出一系列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两高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它首次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明确了"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理念的重大进步。在未成年人权利保障方面始终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突出保障未成年人隐私权,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深化受监护权内涵,严格负有特殊职责人员责任;最大限度保障儿童福利权,优化儿童成长环境;重视未成年人知情权,竭力维护其诉讼权益。同时,《意见》也留下些许缺憾,在性侵害幼女犯罪、性侵害犯罪精神损害赔偿及性侵男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唐瑞 《学理论》2014,(2):101-102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对此,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不能与成年人犯罪混为一谈,在刑事立法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保护未成年犯罪人权益的观念,努力达到惩罚与保护相平衡,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刑法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杨溢 《学理论》2013,(17):169-170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稳定、遏制违法犯罪、提升社会全民的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而未成年人处在人生道路的成长阶段,个体能力、生活经验、判断是非的能力都是十分的有限,更谈不上具备助人脱险和与犯罪分子作正面斗争的能力。法律规范要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必须切实的维护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这就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不要过度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的"见义而为",在法律与道德中体现出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也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冯承才 《青年研究》2023,(2):50-61+95-96
中国城镇化的深化导致乡村人口大量外出,乡村未成年人保护出现“缺位”。基于对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探讨乡村未成年人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发现,从微观层面看,乡村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家庭的保护能力不强;从中观层面看,学校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职责范围有限、社会组织的保护力度不够、网络保护的切入点缺乏;从宏观层面看,司法部门的主动保护有待提高、政府部门的保护机制有待优化。建议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推进乡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流浪乞讨救助发展史是救助理念的演进史,是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的改革史。随着流浪乞讨形成原因和群体特征的变化,“关爱型”救助理念与体系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出现救助对象界定不清、救助主体赋权不足、救助标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将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救助标准、推进社会化进程及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着力构建“权益型”救助治理体系,推动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云杉 《瞭望》1998,(26)
让社会援助之手更强壮有力我国社会福利事业走向社会化本刊记者云杉10年前,当许多中国人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街头彩旗飘扬的福利奖券销售点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福利事业走向社会化的开端。如今,不仅福利资金筹措社会化,而且福利设施、福利管理、福利服务对象和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