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学理论》2016,(10)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9,(11)
"因孝行孝"的特点是本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亲爱和基于本能的报本反哺。孔子对事亲时"敬"意的强调和朱子"善事父母"的注释,都意在揭露儒家意义上"以仁行孝"的"孝"之意。就偏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仁"是具于心之性,"爱"是仁之发于情,"孝"是性之现于事,因此,"仁"与"孝"是体用、理事关系。就专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义"是对于孝的恰当决断;"礼"是恰当决断的实施方案;"智"是知何以为"义"、知当如何循"礼";"信"是将仁、义、礼、智通过事亲、从兄、知二者、节二者的方式来落实。故而,儒家意义上的"孝"是要以"仁"为衡准和指向,通过"孝"来实现"仁"的大孝。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一个重道德养成的民族,有着漫长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历史和丰富的宝贵经验。其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整体环境,以仁、义、礼、智、信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容,崇尚道德意志,在道德践履中培养理想人格和宽严结合的培养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道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儒家思想从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人学",最主要的是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人?二是如何做人?三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对于何谓人的问题,孟子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禽兽则没有。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人成其为"人"的地方。二、如何做人是整个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问题。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和"三种关系"。"一个中心"是指自我修为。其内涵深邃、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觉、不断涵养和扩充人之异于禽兽的仁、义、礼、智"四端",自觉、不断修身养性,继性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6,(4):40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zhi,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  相似文献   

6.
于东超 《学理论》2011,(28):48-4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述,并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人的本心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很容易丢失。因此孟子对此提出了通过反求诸己、立乎其大以及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方法保存自己善的本心。且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思想中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绪珍 《学理论》2011,(19):43-45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仁""勇"是并重的。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中的"勇"关注不够。"仁"是核心,源于人心,其实"勇"也源于人心,它需要以"知"为前提,以"礼"、"义"为限度。作个纵横比较则更有意思,孔子之"勇"和柏拉图有相近之处,它也是孟子和荀子之"勇"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礼"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塑造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锤炼民族品格及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其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因此,对"仁义礼智信"各个德目进行内涵分析、价值评估及现代转换,乃是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价值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借鉴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城市"90后"青少年的人性观。研究结果表明,"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的主导人性观,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性善观";随着年级升高,人性观趋向于"性恶",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性善观"比例依次下降;青少年住区周边治安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与其人性观的发展显著相关;青少年的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性观越倾向于"性善",青少年所呈现出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就越正向。  相似文献   

12.
儒家德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晓军 《理论探讨》2004,(6):124-126
儒家道德学说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其中论述了一系列的德性范畴,考察了德性的依据以及德性培养等问题.儒家德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社会性依据、人性论依据、形而上依据;儒家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三个方面;儒家德性的实践价值主要是"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礼仪”是古代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剔除、扬弃其中的糟粕,对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行为规范,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礼,本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当时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服务。后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它演化为统治阶级的行为准则。在孔夫子之前的夏、商(殷)、周代,礼仪因革相沿,不断完善。自孔子始,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人们开始赋于“礼”更多的观念、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使之逐渐从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向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方面转化。孔子对夏礼、殷礼、周礼作过考察和审议,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既讲究上下、尊卑、男女、长幼的等级限制和秩序规定,同时又保存了一些原始文化中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孔子把礼与“仁”、“德”联系起来:“人而不仁,如礼何?”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把礼与仁、义、智相提并论,解释“礼”为“辞让之心”,使其成为一个道德规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9,(4)
正【选自】《论语·学而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16.
贺奋清 《学理论》2014,(20):28-29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时代。新旧制度正在更替中。基于此,思想家们必须给出解决方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面对乱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治国主张。他建立了一套以礼、仁、义、正名四个儒家根本理念为基础的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武德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资源,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对传统武德文化的理性梳理,发现"仁、智、勇、严、忠"五个较具代表性和教育性的德目构成了传统的武德文化,对其内在价值深入挖掘,以为当代军人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关键和基石。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仁与礼是孔子政治理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主线。他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以"礼"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充实以克己内省、忠恕爱人、尊己尊人、以和为贵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对于现如今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 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部长会议上 ,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在对我国国情和全球环境的冷静分析下提出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 ,我们应从中汲取精华 ,古为今用。一、“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儒家主张德治 ,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 ,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 ,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1)
儒家伦理学中关于"仁"的概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又一贯是学界所关注的传统论题。有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的"仁"伦理和关怀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通约性,即这两种理论被认为能够出现兼容的可能。然而,儒家伦理并不仅仅囿于关怀的层面,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礼"作为秩序约束效用的需要。因而,重新厘清儒家伦理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明确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认识儒家伦理和关怀伦理的本质区别,还原儒家伦理中"仁"的本来面貌,对于我们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